仿写北京的春节(通用20篇)作文

来源:笔趣写作网 9.86K

篇一:仿写北京的春节

仿写北京的春节(通用20篇)作文

王泳棋

说起春节,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那可是我们中国人从古至今最盛大的节日。有一首歌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的确,喝了腊八粥,“年”就来了。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顾名思义“小年”,也算是一个过年的“彩排”吧,家家送灶王上天,过年的脚步又近了。

盼星星,盼月亮,除夕终于到来了。这天,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红对联,挂上了红灯笼。除夕之夜可别提多热闹了,鞭炮声连续不断,美丽的烟花在空中盛开。奶奶和妈妈精心准备了年夜饭,我们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吃着美味的年夜饭,看着精彩的春晚,说着喜庆的话语,祈盼着来年更美好的生活……最让我开心的是发压岁钱了,我收到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家人的祝福红包,数来数去加起来是“500”大洋,这可是一年中我最富有的时候,心里别提多甜了!

在春晚的陪伴下,十二点的钟声敲响,家家户户几乎同时打开大门,先迎财神等吉神之后,再将鞭炮点燃,一时间,黑夜变白昼,万千鞭炮如同惊雷般响起,数不尽的烟花在天空绽放,争奇斗艳。

正月初一,爸爸和他的堂兄弟赶早去村上的庙里上香,祈祷新的一年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回家后,爸爸摆出一长串鞭炮,我用打火机点燃,“噼里啪啦”,真喜庆,真热闹。伴随着鞭炮的响声,迎来了新的一年、新的气象,而我又长大了一岁。接下来开启拜年模式,

我随爸爸妈妈到各家去拜年,祥和的气氛传递在每个人的心中,幸福与喜悦弥漫在空气中。

正月十五闹元宵,县城的大街小巷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花灯,让人流连忘返。晚上我提着灯笼,看着花灯,放着烟花……啊!好热闹!过了正月十五,年就算过完了,人们也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尽管年过完了,但人们的心没有变,大家都期待着下一个团圆日的到来!

新的一年,新的气象,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整装待发,用最饱满的热情,最努力的姿态,迎接我们的小学毕业吧!

篇二:仿写北京的春节

每到除夕这一天,村里各家各户都会准备两大筐美味,扣肉,白切鸡,叉烧,还有青菜、米饭、酒……这些美味佳肴可不是自己吃的,而是要挑着上山,去祭拜我们的老祖宗。

走在上山的路上,随处都可以听见“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大家的脚步便走得越来越快。来到老祖宗那里,我们就把食物端出来,一一摆放在前面,然后大人小孩依次跪拜在地上,嘴里念念有词。每当这时,我总会在心里默念着:老祖宗啊,保佑我们一家人平平安安,赶走霉运啊。

拜完老祖宗,大人们就开始烧纸钱,放鞭炮,让老祖宗的在天之灵保佑我们。

——梁耀祖《祭祖》

篇三:仿写北京的春节

大年初一,我还没起床,妈妈就告诉我:“今天不能说不文明的话,不能说丧气的话,不能吃药,见到客人要问好……”我听着妈妈一堆的要求,只能一边点头答应一边穿衣起床。

不多久,大姑公一家就来了。他们衣着整齐,每人手里都拿着一个红包。我接过红包,张嘴就来句:“恭喜发财,大吉大利!”我真想马上拆开红包看看,但一想到妈妈的叮嘱便忍住了。

中午,我们和大姑公一起先端着一只鸡去拜神,拜完后又把鸡拿回来炒了吃。妈妈准备了一条鱼,自然是希望新的一年要“年年有余”了。

——廖政杰《大年初一》

篇四:仿写北京的春节

黄子铖

半盏屠苏犹未举,门前稚子写桃符。

——题记

民间有言:“过了腊八就是年”。在我的印象里,过年就像是一个讨人欢喜的孩子,在人们的忙碌中突然跳到你跟前,离年越近,这味儿也越浓。

春节是忙碌的。从腊月二十四小年开始,我们全家都开始忙里忙外:扫扬尘、洗窗帘、擦窗户……奏响了一曲劳动大合唱。年越来越近,一转眼到了腊月二十七,妈妈成了家中最忙碌的人。只见她在厨房里手起刀落,瘦肉、排骨,牛肉等分别切块,整理储存。晚上,妈妈和奶奶在灶台旁用娴熟的手法包饺子、炸春卷、卤牛肉、剁丸子……灶膛里的火跳跃着,油锅里的油翻滚着,咕嘟咕嘟冒着热气,仿佛锅中煮的是一家人来的殷实辛劳,同时也煮满了对下一年的殷切希望。这一切,让我们忘记了一年的劳累与辛劳,幸福如花儿一样在所有人的脸上尽情绽放。

春节是香甜的。腊月二十九中午,年夜饭开始了,爷爷虔诚地把祖先牌位擦得一尘不染,在牌位前毕恭毕敬地敬上三柱香,便带着我向祖先们磕了几个头。祭祖之后,爸爸和爷爷把大桌移出来,铺好桌布,年夜饭才算真正开始了。妈妈摆出来的每一道美食,第一个试尝的总是我。鸡爪,肉丸,牛肉……我也不会因为它们是年夜饭的主食而放过。妈妈似乎有无尽的手艺,无论我尝了多少妈妈做的菜,年夜饭时,她总会端出几道我没尝过的菜,年年如此,不会重复。细品香糯的肉丸,大口吃着肉串,再喝一口香浓的土灶鸡汤,这样的美味才配得上过年的快乐。

春节是热闹的。“5,4,3,2,1……”随着主持人的倒计时,零点的钟声已经敲响,爸爸和爷爷立马跑出门外,点燃鞭炮,大喊道:“接年啦!”零点一过,每家每户的男人们都纷纷出去拜年,爸爸也对我说:“走!出去拜年!”迎接我们的是每家每户女主人热情的笑脸和大把大把的糖果。拜完年,我丝毫没有睡意,于是,我和爸爸来到路上放起了烟花。怒放的鲜花、开屏的孔雀、漫天的碎金……一时间,不知是地上的灯火飞上天去,还是天上的星星掉了下来。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无论时光如何更迭,浓浓的年味儿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它在脑海里,暖暖的,回味无穷;它更在心口上,甜甜的,悠然绵长!

篇五:仿写北京的春节

除夕这天,我们全家人早早起床,穿上新衣。妈妈很早出门买菜,为今晚的年夜饭做准备。按照老家的习俗,年夜饭需要做九道菜,寓意着长长久久。鱼,卤菜,干锅,生菜……一一摆上桌,非常丰盛。

晚上,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一边吃着年夜饭,一边看着春晚。这一桌的饭菜,肯定是吃不完的,而且也不能吃完,这才叫“年年有余”。

这样一边看着春晚,一边聊着天,一边嗑着瓜子,离跨年的时间就越来越近了。等到零点的钟声敲响,我们就拿着烟花来到屋外。大家都在放烟花,五颜六色的烟花在空中绽放,显得格外亮眼。

——董舜戈《除夕》

篇六:仿写北京的春节

除夕这天,家里的人可忙了。妈妈忙着出门买年货,我和哥哥就负责把家里收拾一遍,那些该丢的东西都丢掉,为的是辞旧迎新;大大小小的角落打扫得一尘不染,只为了扫除家里一切晦气;就连窗户的玻璃都擦得十分明亮,为的是让来年不做糊涂事,看清一切诱惑和祸害。

妈妈的年货一到家,我们却无福享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把各种好吃的收进柜子里,说是要等到拜年的人吃了,我们才能吃。

贴春联的时候到了。我一边哼着“左边有龙,右边有虎,跳上一支迎神舞,今年家里不痛苦”,一边把春联贴好,再把客厅里的“福”字贴上,整个家里就喜气洋洋的,终于有了过年的感觉。

——李骏锋《除夕》

篇七:仿写北京的春节

高晴

我的家乡在泾川县,一个北方的小县城,但春节却是热闹而有趣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过春节,是家乡最热闹的一段时间了。人们开始准备过年的东西先是买面粉,蒸馒头,包包子,馒头的香味从家家户户的窗户里飘出来,让街上的行人忍不住停下了脚步,来闻闻这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味道,那是家的味道,幸福的味道。

每年腊月二十三左右,我家的卫生大扫除就开始了,擦玻璃、擦墙壁,洗衣服等,每一个角落都不放过,仿佛要把这一年来所有的灰尘都擦干净,洗干净,从头来过。大家累的腰酸背疼,却依然心甘情愿,乐在其中。农村人家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杀猪,把喂肥的猪宰杀了,有些家庭人多,会杀两头大肥猪,这样整个春节就有足够多的肉吃了。有些人家还会宰羊,杀鸡,不是平时吃不到,而是过年吃,更有味儿。到了大年三十那天,包饺子、炖肉、炸丸子、炸果子……忙的不可开交!

除夕真热闹啊,每家每户都灯火通明,小孩早早的便穿上了新衣服,迫不及待的等待傍晚的来临。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年夜饭,看着春节晚会,长辈们要给小孩发压岁钱了,小孩子笑眯眯的接过,偷偷看看红包里有多少,一家人其乐融融。到了12点,我们就放烟花,放鞭炮,可热闹了!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会赶回家来吃年夜饭。

正月初一,大人们便带着孩子去拜年,来到亲戚家后,聊聊天,吃顿饭。冷清而热闹,冷清的是,街上的店铺几乎都关了门,但热闹却是在家里。家人们见着很久未曾见到的亲戚,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幸福的笑容。

正月十五那一天,也就是元宵节。往年街上已经开始了热闹的社火表演,锣鼓喧天,人山人海。但因为今年有疫情,所以就比较简单了,就连广场的花灯也比往年少了许多,但人们内心的热情却没有因此而减少。晚上的时候我们去放烟花,猜灯谜,快乐仍在继续。过了正月十五,也就意味着年已经过完了,人们又开始各自忙碌了。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虽然没有那些大城市隆重繁华,但对于我说,家乡的春节就是最美的春节,是热闹而幸福的。我喜欢家乡的春节。

篇八:仿写北京的春节

大年初一这一天,老家的人们都会制作萝卜糕。这是用萝卜和糯米制作而成的一种糕点,有人也喜欢在里面添加不同的食材,吃起来也是各有各的风味。萝卜糕蒸着吃也行,煎着吃就香了,香甜可口的萝卜糕成了家家户户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美食,也是祭祖时不可或缺的祭品。

——吴泽豪《萝卜糕》

篇九:仿写北京的春节

在我们湖北随州,每到腊月二十六,家家户户都要打糍粑。打糍粑可不件容易的事情。先将糯米蒸熟,然后放到一个大铁盆里,再找来打糍粑专用的木锤洗干净,就开始打糍粑了。

大人们抡起木锤,使劲地砸向铁盆里的糯米,没砸几下,便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于是又换一个大人上场。我小时候并不懂得打糍粑有什么,只是觉得好玩。后来长大了,才慢慢懂得人们打糍粑,是要将过去一年的霉运都砸到糍粑里。

等盆里的糍粑被打得又软又黏,大人们就用手快速地捏成一个个圆饼,摊到旁边放凉。我最喜欢吃煎过的糍粑了,外焦内软,一股浓浓的糯米香味在口中回味,其实也是把存了一年的霉运吃掉,这样来年就会顺顺利利,平平安安。

——沈欣妍《打糍粑》

篇十:仿写北京的春节

《忙碌的早上》

“起来了,快点,快点,都6:30了,你还得再看看英语呢!”“哦……我马上起来……”这就是我忙忙碌碌的早上的起点。

我摸索着走到卫生间,揉了揉还没有完全睁开的眼睛。接水洗漱,我的手和脸一接触到冰凉的水,就立马清醒过来,接着我赶忙刷牙,梳头,6:40洗漱完毕。

我一屁股坐在椅子上,长吁一口气,刚想喝一口水,结果——“紫涵,被子叠了吗?”爸爸坐在沙发上不停地问我。我答到“没有,我这就去。”我手忙脚乱地叠上被子,准备去吃饭,刚走出房间,发现忘记拿英语书了,又着急忙慌地跑去拿。

“哎呦,终于可以吃饭了。”我一边看英语一边大口地喝着小米粥。吃完早饭已经6:55了,我把碗塞进洗碗筐里,又想起今天有美术课,就去找图画本。我打开柜子发现原本应该躺在里面的图画本竟不翼而飞,这可让我慌了起来。我把柜子翻了个底朝天还是没有找到,爸爸已近在催我赶紧穿衣服走了,我急的满头大汗。咦?书桌上是——我抱着最后的希望快步了过去。“哦!是我的图画本啊!”我赶紧穿上衣服,背上书包跑出家门。

这真是一个忙碌的早上!

篇十一:仿写北京的春节

陈淇钰

家乡的春节通常在腊月二十四就渐渐热闹起来,二十四是传统的小年,爸爸早上起来就开始忙碌了,他忙着找个玻璃坛子开始泡蒜,然后杀鸡、烧肉、煮大肉。虽然不是过大年,但依然十分重视。

腊月二十五前后,在外面打工的人开始陆陆续续地回乡了,大街小巷更加热闹了。人们在过年前必须找个吉利的日子打扫房间,名曰“扫房”,其用意是把穷运、晦气通通扫出门,还得准备办年货了,买春联、烟花、水果、吃食等,因此这些光景显得格外忙碌。

除夕前一天,按照规定,还得去为老一辈烧纸,除了很小的孩子和妇女,祖孙三代都是要去的。墓在山上,或在很远的田埂边,又有大雪,但是一定要尽孝心,让老辈子在地下也能过一个热闹、幸福年。

除夕最是热闹非凡。一大早,家家户户就张罗贴春联、挂灯笼,吃过早饭便开始热火朝天地做年夜饭了。鸡和鱼肯定要有,因为象征着“吉庆有余”,还要包饺子,饺子寓意着“交好运”、“招财进宝”。

当太阳落下山头时,便开始吃团圆饭了,鲜味十足的鸡汤,金黄的红烧鱼,热气腾腾的火锅,元宝似的饺子,各种饮料、酒水应有尽有。光是闻闻,就已经能咽下几口唾沫啦,弟弟狼吞虎咽,先吃一个大鸡腿,再啃一大块鱼肉,直呼好吃,看她那享受,要就知道年夜饭有多美味啦!我们一大家子围桌而坐,觥筹交错间,我们话家常、送祝福、享美食、共团圆,一派祥和幸福的景象。

吃完团圆饭便开始看春晚了,要等到十二点钟才能放烟花,新年的钟声敲响了,窗外升起美丽的烟花,似孔雀开屏,像天女撒花,又如牡丹绽放,十分夺目!

大年初一,我们到外公家拜年,一见面,外公就笑盈盈地迎接我们,我连忙送祝福,外公立刻掏腰包,给我递上压岁钱。正月初,我和爸妈开心地奔赴在走亲访友的幸福闲适中,沉浸在与亲人的团聚中,多么美好啊!正月初八后,年味渐渐散去,人们又开始趁着春光忙碌起来,一切渐归平静,只是心头的年味依然那么浓,因此,零散的鞭炮声依然会在耳畔响起,人们的祝福声也依然没有停息,那是在表达对春节的不舍,对亲情的呼唤!

篇十二:仿写北京的春节

陈玉桔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人的家乡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我的家乡过年也有许多独特的风俗。

伴随着隆冬的到来,年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街上的许多商店都加紧上了年货,街上有卖春联的,有卖年画的,有卖灯笼的,有卖糖葫芦的……小贩们吆喝的声音比平时更响亮,放眼望去,街上都是红彤彤的。

孩子们准备过年肯定是满大街乱窜,东看看,西瞧瞧,看看铺子上的灯笼,顺手买个糖人。又牵着小伙伴的手,径直向前奔,看到新奇的玩意儿,停下来,与店主讨价还价。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奶奶就开始做糕点了,这种糕饼是圆圆的,扁扁的,两片叶子包着它,寓意着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先和面,在面粉上灌滚烫的开水,用手大力地翻滚着面粉,直到它成行。再抓一把面饼放到宽叶上,挖一勺蟹饭在饼中心,然后把它合拢压扁调整形状,盖上另一片叶子,一个一个的放到大托盘上。我蹲在奶奶身边,看着奶奶娴熟的手法,揉搓面团,一个个糕点诞生在手中,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我学着奶奶的样子,做好一个饼后,笨拙的小手上已经沾满面粉。馋嘴的我偷偷舔舔手指,似乎已经尝到糕饼的味儿了。

过了腊月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马上就到了,大家必须在除夕之前再大扫除一遍,因为初一那天不可以扫地,会把福气给扫走的。大人们急急忙忙贴好春联,又急急忙忙开始大扫除,孩子们却在一旁光看着,却突然被命令去提一桶水。

除夕一转眼就到了,家家都做了年夜饭,圆圆的饭桌摆满了鱼肉菜汤。屋里瞬间飘满了酒肉的香味,全家人围着饭桌一起吃团圆饭,聊聊过去的一年,说啊笑啊。吃完饭就要开始守岁,我在院子里等待着新年的到来,鞭炮声不断。新的一年终于到了,大家欣赏了一会儿烟花,便回去睡觉了。这一夜一定要敞着门睡觉,灯火通宵,水龙头也要打开一点,让细水流一夜。据说财神看到屋子那么明亮,还听到滴答滴答声,就会悄悄来到家中,新的一年就会有好事降临。

初一早上根本不需要定闹钟,因为这天早上每家都会放鞭炮,一家接一家。家中院子里全是红色的爆竹纸皮,街上十分清静,这天店铺通常不开业,而且这天通常不能串门,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晚辈会给长辈拜年,一家人都乐开了花。

到了初二,初三,亲戚们就都来我们家拜年了。我早上一起床,院里就已经坐满了闲聊的亲戚。中午一起吃顿饭,就到了发红包的环节了,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环节。孩子们双手捧着红包,连忙向长辈们道谢、祝福。

初六那天,春节差不多也该结束了,大多数人也得回城了。大人们得回城工作,小孩们得回城上学,忙碌的一年又要开始了!和爷爷奶奶告个别,鞭炮声也为我们送别。

元宵节吃吃汤圆,赏赏花灯就得回学校了,小学生嘛,还是要背上书包的,新的一年应该更努力学习!

篇十三:仿写北京的春节

大年三十那一天,各家各户的人们一起来,就要忙着杀鸡祭祖了。

我的爸爸总是负责杀鸡。他一手抓着鸡,一手拿着刀,对着鸡脖子横着滑过一刀,还一定要用一个装了水的碗接过喷出来的鸡血。然后,烧一壶开水,把鸡浑身烫了个遍,就把鸡毛全部拔掉了。

把鸡弄干净后,爸爸就把鸡放在锅里煮熟。再备好水果、猪肉、酒和香烛,叫上我和他一起给祖宗拜年,祈求来年全家身体康健。

——陈俊成《杀鸡祭祖》

篇十四:仿写北京的春节

张昊

一谈到春节,我便联想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如屠苏”“万事如意展宏图,心想事成兴伟业”。家乡的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二十就开始了。虽然这几天比较冷,但人们是不会因为冷而减少过年的热情。

腊八的时候,通常也是买年货的时候,街道上人山人海,有的人买新衣服新鞋,有的人买蔬菜水果,有的人买瓜子等等。

除夕真热闹。早上的时候,爸爸忙的在贴对联,奶奶正眯着眼睛,面带慈祥的微笑着剪窗花,

晚上,天空上不时的绽放起漂亮的烟花。而我和家人们正坐在一起,看春晚,我时而地被小品逗笑,时而为歌唱着迷,一会儿激动,一会儿大笑。这时候,妈妈和奶奶端来了丰盛的晚餐,大火锅、牛肉、鸡肉、粉条等。差不多在九点的时候,我为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一一磕头,就这样,我获得四百元,我乐的连做梦都是甜的。

你以为除夕热闹,正月初一更热闹吗?错。正月初一的时候格外宁静,只有广场上有人在放炮。路边的老奶奶们正悠闲的聊天;许多小孩子在做游戏;大孩子在放炮。我和爸爸、姐姐、妈妈一起去亲戚家拜年,下午的时候我和朋友们一起去爬王母宫山,王母宫山有些地方白雪皑皑的。里面许多好玩的都在开放,任人游览。

正月十五一眨眼间到来了。早晨一直到下午炮声连绵不断。夜晚,广场上人山人海,走到哪里都特别挤,小孩子们有的放孔明灯;有的放烟花爆竹;有的戴着面具;有的带着闪光发卡,干什么的都有。总之,欢乐写在每个人的脸庞,元宵节大家还必须吃汤圆。汤圆甜甜的,寓意新的一年甜美和顺,幸福如意,这的确是一个美好的日子啊。

转眼间,到了节日的末尾,20XX年正式到来,希望大家新年快乐!希望我们在新的一年,有新的收获,新的进步!

篇十五:仿写北京的春节

在我的老家,小年那天人们是要打年糕的。原料就用当年新收的糯米,再按五比二的比例加入较硬的梗米配好,大火蒸熟后,均匀地铺在石板上,用木锤趁热打成。那一天,几乎整个村子都可以听见打年糕的声音。

年糕打好后,人们快速地切成一条一条的,用筷子在上面点几个红点,这就算是做好了。

——童熙雯《打年糕》

篇十六:仿写北京的春节

每逢过年那几天,几乎顿顿吃的都是饺子。一只小小的饺子,其中的吉意可是不少。一个个形如元宝,自然是有了“招财进宝”之意。这饺子里的馅也是很有讲究的。除夕夜,为了讨个吉祥,家人们常把硬币、枣子之类的东西包进去。包的东西不同,祝福也就不同。若是吃到了硬币,就意味着来年财源滚滚。

——于涛鸣《吃饺子》

篇十七:仿写北京的春节

游神,这是记忆中大年初一的早晨,一场盛大的活动了。

“咚咚”的鼓声响起,远远望去,只见远处敲锣打鼓的队伍排得极长,就像一条长龙。队伍中还有舞狮的,他们一会儿抬起前腿,一会儿跳上跳下。沿途每家的屋檐上都挂着一个红包。舞狮的人们在屋前表演一番后,便直立站起来,“咬”住红包后再离开。

——李贝晴《游神》

篇十八:仿写北京的春节

听妈妈说,在老家临近春节的几天,家家户户都很忙。按照村里人的习俗,是必定要在一年结束之前赶个集的,就是为了能在过年时吃好喝好。

赶集那天,太阳刚刚升起来,晨光照亮大地,就会听到屋外各种声音,路上小孩的嬉闹声,大人的叫喊吆喝声,还有鸡鸭鹅的叫唤声,全都像大杂烩似的炖在了一起。道路上,不论大人小孩,全都清一色地穿着红红艳艳的衣服,背着一个大竹筐,好不热闹。

来到镇上,赶集的人多得不用说。卖豆腐的,卖春联的,卖鸡鸭鹅的,各自吆喝着。小孩子们最想去的地方必定是糖果店了。即使不买新衣,也想买几袋花花绿绿的糖果,那可是过年是向伙伴们炫耀的资本。大多数老太太都是买点针线和布料,准备来年得闲的时候缝缝补补做点针线活。

赶集时,绿豆腐是人们必须要买的。豆腐摊上人头攒动,他们接过一袋绿豆腐就顺手放在背后的大竹筐里,和猪肉、苞谷粉一起背回家。那绿豆腐不仅好吃,还清热下火,过年时天天吃着大鱼大肉,还可以解解腻。而苞谷粉用热水一冲,香香甜甜一大碗,吃起来也是十分方便的。

等到背上的竹筐装得满满的,人们就心满意足地回家过年了。

——夏桉祺《赶集》

篇十九:仿写北京的春节

在濮阳,每年的元旦都是一道祥和的风景,当白圆圆的汤圆煮熟了,能扯的香水煮好了,月亮也伴随着黑夜悄悄而来,元宵也就随之而来了。

白胖胖的汤圆,千娇百媚的月亮,以及家人们祥乐融融的微笑,那温暖的场面实在令人回味。

细看熟透的汤圆,晶莹透明,捎带褐色。裹在里面的猪油、芝麻、白糖隐约可见。我想象着;用小勺舀起一个汤圆放进嘴里,轻轻一咬,香喷喷、甜滋滋的馅就流出来了……

汤圆小巧玲珑,做工精致,个头圆圆的,像十五的满月,模样如小核桃那么大,白白嫩嫩的,里面装着香喷喷的猪油芝麻馅,它不仅外形吸引人,香滑清甜的味道更让人回味无穷。吃起来滑爽细腻,伴着一股浓浓的猪油香,别有一番滋味在口中。

元宵节又怎能少了关月亮这个传统节日呢?人们都说:”梅边人醉,南柯梦惊。风倾夜,云破月,疏影淡妆梅沁,曳曳暗生香。”

我愿随月在云中漫步,听她讲古老的传说;也愿站在静处悄悄凝望。不过,这一切都化为柔和的月光洒在我身上。这才是真实的接触,是老朋友的祝福。许多人愿意在屋中欢饮度过这元宵之夜,而我们大家却更喜欢在宁谧的夜晚,在高高的阳台或户外倾听月的歌声,感受“月中清露点朝夜”

如果要说哪个节日更高雅?哪个节日更有蕴含?我想我心中的答案,便是”它”了吧!

篇二十:仿写北京的春节

距离过年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小姑就要开始着手准备过年要吃的腊肠、板鸭,还有其它的腊味。

这其中,制作腊肠是十分繁琐的,但对于小姑来说,那就是得心应手了。小姑先把猪肠洗干净,晾晒后变成一条条透明的“管子”。然后,选择肥瘦相间的猪肉,细细剁碎,再配上各种香料和调料。虽然辣椒是必不可少的,但小姑想着我们一家在广东生活十余年,吃辣的本领自然是不能跟她比的,所以会少放很多。

等猪肉腌制入味后,小姑就一人把猪肉灌入猪肠内,然后用棉线扎成一节一节的,放在太阳下晾晒几日,就给我们寄过来,以备过年的时候吃。

——余地青荣《腊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