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民俗文化的故事作文600字(精选10篇)

来源:笔趣写作网 1.41W

篇一:我与民俗文化的故事作文600字

我与民俗文化的故事作文600字(精选10篇)

“吃饺子喽!”,妈妈的一声吆喝,在这攒动的人群中却不显得突兀,反而越是映衬了窗外的宁寂,与屋内的暖融,热气在饺子上方氤氲开来,洁白柔顺,如是记忆中那松软的棉花糖,缓缓在舌尖滑过,留下丝丝缕缕的甜与暖。

儿时对冬至的映象,是父母一到落雪,就开始嘱咐的,“冬至快到喽,要吃饺子的,不然喔,到时候掉耳朵的。”我也总会配合似的,赶紧用小拳头紧紧捂着两只耳朵,生怕谁抢走般,慌张地看着父母,“妈妈,那我们什么时候吃饺子啊?”“嗯…冬至那天,妈妈包三鲜饺子,好不?”“好!”,诸如此类的对话在每年的冬季都是常有的。

每年的第二十二个节气,便是冬至,它象征着这片土地即将被寒意侵扰,所以这之前温柔的天气给予我们的是略带着温情的提醒,而有礼的北方人也对此回应了其极大的热情,那一碟碟白嫩溜圆的饺子不正是这一回映的代表嘛。

犹记着,一年冬至,极贪玩的我,把妈妈的“掉耳朵”论抛到了脑后,光顾着和邻居家的小姐妹一起堆雪人,两个小人儿都是冻得耳朵通红,但嬉笑之声在雪落声中,却是越发显得灵动活泼。

可这一玩不要紧,一走进家,暖气呼地冲击在脸上,不一会儿,竞觉着耳朵生疼,捂着耳朵就去找妈妈,哎呦哎呦的叫着,妈妈也赶紧过来,一问之下,她边念叨着边从厨房里端出一碟饺子,“快快,来吃了,吃了就不疼了噢!”也不知是饺子真起了作用,还是旁的什么,耳朵上的疼痛,竞真好了大半,这也是极稀奇。

冬日的落雪,屋内的热气氤氲,仿佛都是在为中国人独有的仪式感而诠释着一切,而冬至,也永远是热气蒸腾时的那缕烟火气,和水饺中埋藏的那抹甜。

篇二:我与民俗文化的故事作文600字

晋江,我的第二故乡,素有“泉南佛国”“海滨邹鲁”的美誉。晋江有很多传统民俗,比如嗦啰嗹、抓鸭子等都让人沉迷其中,流连忘返。

就拿普渡来说吧。普渡是泉州沿海地区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听爸爸讲,它是融合农历七月十五的道教中元节和佛教的盂兰盆会而形成的民俗节日,而晋江的普渡尤其盛名。

每年农历七月,到处张灯结彩,灯火通明,很多人摆开酒席、大宴宾客。轮到哪个地方举办普渡,那个地方必定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烟花璀璨,鞭炮轰鸣。马路两边经常停满了车辆,而流水席上尽是生猛海鲜、八珍玉食。晋江人又特别热情好客,往往是觥筹交错、杯盘狼藉后才能结束。

然而,听爸爸讲,以前每一年的普渡,不管富裕还是贫穷的家庭,家家户户都要花好多钱,有些人家甚至还大搞攀比之风,以客多为荣、客少为耻,形成奢侈糜烂之风。而宴席结束后,又经常因酒驾发生交通事故,伤害自己的同时又伤害了其他无辜的人。更不要说摆酒席造成的交通堵塞、放烟花造成的环境污染了。

然而这些都是传说,现在我所看到的普渡,好像跟这些没有多大的关系。报纸或者新闻经常报道有人把钱捐出来,或者赞助贫困人员,或者举办各类文体活动,或者为村里修建活动中心,或者成立基金会来奖励认真学习的好孩子。看来,曾经大操大办、酒驾醉驾的普渡早已经“黄鹤一去不复返”了。爸爸说这些都是晋江市政府移风易俗禁普渡带来的好处。我想,普渡日简直已经变成了“文体活动日”“志愿服务日”“公益活动日”“扶贫济困日”“环境卫生整治日”了。

“在一起,更出彩”,世中运明年将要在晋江举办,让我们一起热爱晋江、美化晋江,为移风易俗、推陈出新、昂首前行的晋江喝彩吧!

篇三:我与民俗文化的故事作文600字

打艾粑

赵心蕾

每每春节时刻,家中杀鸡宰猪早已司空见惯,但人们的欢喜丰富了平淡无味的早晨。

每每这一天,人们都得早起。

早上六点,天还未亮,鸡还未打鸣,人们穿着厚重的衣裳,不论大人小孩,手里都提个篮子。他们穿梭在山林之中,远远望去像一群群花团混杂在山林之中。

他们寻找一种东西。

沾满白色露的艾草嫩芽被揪下。这东西并不难找,但需求量大。曾经被城中人视为贱草的艾,在家乡人中变成道道美食。

最简单的还是艾粑。

在炎炎烈日下,采艾的人回归,家中最年长的往往是制作这清香的艾粑的人。将片片刚采的一种竹叶洗净,空气中往往会漏出片片叶片独有的清香。孩子们仿佛闻到蒸好的艾粑。

门口站满黑压压的人,都从眼中流露出期望与饥望。

跺碎,看着刀刀落下,往下一次,空气中甜丝丝的味就浓郁一分。

蒸好后,就着夕阳,甜丝丝的艾粑,空气中漫着竹叶独有的叶香。

这等美味只有过年才能品尝得到。

春节之后,每顿饭都会有它,这种充填人间气火的美食在年后就不会卖了。

尽管田间疯狂生长,有人出大价钱收购,家乡人都不会卖。因为在年后,艾草长老了,不如以往的嫩,做好后往往会露出苦涩及纤维,让人难以下咽。

最主要的起源还是因干旱。

那年干旱,田地旱死,林木不生,只有这耐旱的贼贱物还隐隐露出土地。人们起初家中仍有余粮,并不重视。而后余粮耗尽,这贱草却大肆疯长,随处可见。

人们饿极便疯采此草,发现此草味甘清香,一直使用至大已去。

水潺潺流着,人们要背井离乡,包中往往有一袋袋艾粑,承着家乡的清香……

现如今处处都有卖,但我仍在过年吃才最清甜,看着夕阳落下的地方,空气中漫着的甜才是人们怀念的。

篇四:我与民俗文化的故事作文600字

假期里,我和妈妈来到民主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参观面塑展。面塑俗称捏面人,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之一。它以面粉为主料,调成各种不同的色彩,用手和简单的工具通过揉、搓、挑、压等技法塑造各种惟妙惟肖的形象。

我带着好奇心跨进展厅的大门,看见了许多精致漂亮的面塑作品。有神气活现的孙悟空,有可爱的小动物,有婀娜多姿的美人,还有寿山、西游记主题等大型面塑。栩栩如生的作品引起观众们的一片惊叹!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名为《江南水乡》的作品。作品中的女子眼神灵动、五官精致,身姿曼妙、衣裙飘逸,宛若一位撑着油布伞的仙子轻吟着小曲盈盈而来。我顿时被这活灵活现的面塑造型吸引住了。

接下来,一个充满着浓浓年味的作品令我驻足欣赏。它洋溢着新年的气息,真是生活场景重现啊!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身穿中国红的孩童,喜笑颜开地围在爷爷奶奶身旁包饺子。慈祥的老奶奶对面坐着老爷爷,爬满皱纹的脸上幸福喜悦的神情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一家人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包出许多美味的饺子,好一派祥和、温馨的景象。这让面塑代表的不仅只是捏出来的人物,也充满着丰富的内涵。

最后,一个震撼人心的大型作品——《西游记》璀璨夺目地展现在我的眼前。一幅幅画面,制作工艺精湛、人物动作、眼神都出神入化,把中国名著的故事场景和面塑艺人巧妙的心灵、细腻的手法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这次相约博物馆,让我了解到许多丰富的民俗知识,精彩的民间工艺,让我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相信你也一定会爱上这门指尖艺术了吧!

篇五:我与民俗文化的故事作文600字

王丽娜

春节,原指正月初一立春日这一天,可中国的春节准备庆祝活动早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而且有很多年俗,过年从腊八开始,一直到正月15元宵节结束才得以告终,历时一个多月,辛苦奋斗劳作一年的人们在过年前后的这些日子里阖家团圆,访亲探友,以各种方式来企盼来年的好运。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福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吃腊肉,二十七,炖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备坛酒,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首童谣早在清朝就广为流传,他让我们知道了,老祖宗过年的风俗习惯。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象征着把一切邪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一年吉祥如意,共同辞旧岁迎新年。

过年包饺子是年俗重要文化之一,除夕夜,各家各户的剁馅声此起彼伏,主妇们在厨房里忙着和面,和馅儿,包饺子。年夜饭各家有各家的拿手菜,但有一样东西不能少,便是鱼,象征着年年有鱼,这一好彩头。

想必大家对“年兽”的故事,耳熟能详吧。每到年三十,人们就在门上贴红对联燃放爆竹,家家烛火通明守岁待岁。正月初一大清早,躲避了年兽的人们,走亲访友,道喜问好,流传至今。

红彤彤的对联,喜艳艳的门神,热腾腾的团圆饭,春节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重要的一天。还蕴含着许多中华民族悠久的古老文化。

提前预祝大家新年快乐

篇六:我与民俗文化的故事作文600字

葛晓波

四溢飘香的年的味道,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在匆忙赶回家的脚步声里,在和亲人急于团聚的迫切期盼里,年终岁尾,年,追赶的时间,踏着脚步,伴随着冬梅俏来的喜庆,携着喜的喜悦,扑面而来。

乡村四野,农家小院,已经闻到了年的味道。

印象中,到了腊月,人们置办年货的脚步也是匆匆忙忙,去往县里的车拥挤缓慢的前行着,人们大包小包往回拎,不管条件好坏,都憋足了劲儿,要犒劳一下忙碌了一年的家人和自己。

年货算是办好了,又得忙活着清理、打扫屋里屋外的卫生,犄角旮旯,房前屋后,里里外外,蜘蛛网,都得精心去清理,也许就是想扫去一年的晦气,过一个好年,期盼来年的顺顺利利吧!

伴随着旷野乡村零星的鞭炮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腊月二十三,小年来到了,人们早早起床吃麻糖,粘住灶神的嘴,晚上放鞭炮送走灶神,预示着来年的干干净净,甜甜蜜蜜。

接下来就是煮肉,炸年糕,包饺子,准备过年的食材。农家小院,村里四处飘逸着肉的香味,年的味道,幸福的年味。

一切都准备就绪,等待着年三十的到来,人们开始放鞭炮,请门神,贴对联,准备年夜饭,全家其乐融融,围坐在一起,品着年夜饭,拉着家常,说着家里一年的事情和变化,计划着来年的一切,还要一起守岁到天明。穿新衣,相互拜年,彼此问候,交换红包,互换祝福。村子里,院子里处处是满地的鞭炮碎屑,年的味道随着碎屑的四处飘逸,年,来到了乡村院落,田间四野,迎春纳福,新的一年来到了。

年的味道,不止是热闹和团圆,地域不同,年俗民风各有差异,但传统的中国年,有民俗乡情文化的精髓,他承载着千年的人们的情感,是特有的中国味,有着浓浓的乡音,是家的味道,情感的延续。

篇七:我与民俗文化的故事作文600字

潮剧

林思潞

对于潮剧,相信潮州人都不会陌生。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在潮汕地区,每个长村子都会举行搭戏乡,唱潮剧的活动。每次举行活动,村里便热闹了起来!

戏场上人山人海,小贩子们趁着这个机会摆摊,售卖一些小东西。戏场前放着很多椅子,上面有立着一尊尊神像。人们先烧香祭拜,新求平安——这是潮汕地区的一种传统习俗,祭拜完后才正式开始演潮剧。200

言归正传,同其他戏曲一样,潮剧的角色分别为生且、净、未、丑五种,通过唱、做、念、打等艺术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潮剧由潮山活加上一些曲调编制而成,精彩而又独特!不信你瞧,那台下,乡亲们全神贾注地观看着,一声声潮剧清音,如扑面而来纳春风,荡漾在人们心悸;一个个戏曲片段,如春日里温暖的阳光,洒落在人们的心头!

台上的女戏子们穿着美丽的古装,头上的饰品显得华贵精致,像是仙女下凡;男戏子们穿着大衣袍,手上扶着衣冠,留着大胡须,显得神奇极了!其中最精彩的要数唱戏了,戏子们一会儿手一摆,一会儿大步走,一会儿斗剑,一会儿翻个跟头,观众们纷纷拍手叫好!再美看看他们脸上的表情,只见一大臣,气得呼呼叫,胡子随着风飘动;再看看那个公主,表面上哭哭啼啼的,看到大臣被自己气得吹胡子瞪眼,转过身一笑……看完这精神彩的表演,台下的观众也融入其中,为这个角色打抱不平,对那个角色破口大骂。到了最后,戏总算有了一个美好的结局,观众们才松子一口气,依依不舍地回家。

我为潮汕地区有这种独特的艺术而感到骄傲,我也由衷地希望潮剧能一直传录。

篇八:我与民俗文化的故事作文600字

我的家乡是枞阳县,这里是铜陵市偏远的一个小县城,但在这里的文化习俗却也不少。

在枞阳县,最有特色的是黄梅戏。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这足以说明它的重要地位。黄梅戏流行于长江中下游的地区,其中我们枞阳算是黄梅戏的发源地之一。

在我们这里,傍晚时分,在广场经常有老人在广场上运动,腰间总是带着小音响,一边走一边听,就好像青年沉浸在音乐里一样的回味。也有人在广场上架起一个幕布投影着给大家放黄梅戏看,没过多久周围就有许多老人来看黄梅戏,也有小孩子在周围玩耍大人们在聚精会神的看着,偶尔也有路人经过,有兴趣的人也就在周围停下来看一看,有急事的人也听一听,然后,又赶路去了。

除了黄梅戏,枞阳的武术,也是名不虚传的。东乡武术在安徽很有名气,过去的枞阳县周潭镇,就是东乡武术的发源地,东乡武术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拳术套路,二是械术套路。所有的拳械套路基本上都有谱诀,东乡武术可以结合生活中的用品哪怕是毛巾都可以成为武器,在中国是一门很好的武术。现在这些文化遗产,主要是用于自卫、健身,也用于现代反恐擒拿,武装侦查,让这些武术都得到传承,并使其重放光芒!

除了精彩的武术,在我们这里,节日的仪式也丰富多彩丰富,很有特色的。在春节的时候,我们在家里过年,吃年夜饭,晚上看联欢晚会用来“守岁;元宵节的时候我们会在家里吃着元宵;端午节的时候,我们会吃着粽子,鸭蛋,还有豆子,只可是我们老家山里那边没有龙舟,只能在电视上看划龙舟比赛呀!

篇九:我与民俗文化的故事作文600字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个个民族都具有独特的风俗习惯。不仅仅是民族,就连每个地区的习俗都是与众不同的,傣族热闹非凡的泼水节,东北的民间艺术-大秧歌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风俗。每个风俗都代表着每个地区的民俗特色,所以我们也应该尊重这些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

在我美丽的家乡,也流传着这样的一个习俗:每当办喜事时,都要放最响亮的鞭炮。喜家会诚心诚意地给村民们递上请帖,收到请帖的村民便会准备好彩礼上门祝福。喜家还会请来许多亲朋好友共同来喝喜酒。大伙儿欢聚一堂,人们坐在结实的长板凳上,听着屋子里延续不断的笑声,心里也跟着乐开了花。人们面前放着一袋喜糖和一杯热乎的香茶。据说,这是喜家为了感谢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特意精心准备的,希望来喝喜酒的人家也沾沾喜气。到了最重要的环节:放鞭炮!喜家的男人提着一大摞鞭炮大步走向前,到了大门中间后,从裤袋里掏出一把打火机,将鞭炮小心翼翼地轻放在平坦的地面上。随后,男人轻松地按动着手中的打火机,火苗便快速地竖立在火机上,随着微风轻轻摇曳着,好像随时有可能熄灭。男人将跃跃欲坠的火苗逐渐对准大红色的鞭炮。顿时!“噼哩啪啦”的炮声响彻云霄,惊动了在大树上栖息着小鸟,它惊恐地飞走了。正在嬉戏的孩童们纷纷被可怖的炮声吓得魂飞魄散,个个像老鼠见了猫似的拼命冲进里屋。炮声的威力太大,地面上有时会轻轻震动,令人毛骨悚然。但是炮声越大,代表以后的日子会更加红火幸福,所以这也是一个好兆头。

各个地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希望大家能多多体验一下这些颇有趣味的民族呢!

篇十:我与民俗文化的故事作文600字

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文化,风俗中的“年俗”更是不尽相同。据我所知,在内蒙古,就有一种独特的民俗。

年关将近,各地的人们都纷纷回家过年,街道上,厚重的白雪把街道掩盖成一片的白,却盖不住火红浓烈的年味。风雪中,各家各户门前的一样东西吸引了我的注意。

那是用整齐的木柴堆起的柴堆,不仅有用木头的,有些人家还用了蜂窝煤,漆黑又整齐,在素白的雪地中格外显眼。这使我感到新奇,毕竟从未见过如此景象!到了爷爷家,发现门口同样的柴堆,而且相当高,足有一米多高。

我难忍心中的好奇,向父亲发问;“这到底是什么?”父亲告诉我,这叫“旺火”,会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点燃,而且旺火烧得越高越旺,就寓意着来年的生活会越旺、越幸福呢!

我大受震撼!于我,这可是闻所未闻的,大概可算得上是相当有趣、独特的民俗了。于是又开始更加地期待着年三十赶快到来,好快点看到它点燃的样子。

盼来盼去,年三十的夜晚才慢慢悠悠地晃来了!

现在回想起那夜旺火点燃的情景,足以形容的词只有:壮观!一米多高的火堆点燃后,窜出的火苗更是比人还要高了。鲜红的火舌跃动着,在黑色夜空的衬托下更加鲜明,充满活力。噼啪作响的火中,烧掉的好像不是木柴,而是这一年所有的坏运气,温暖明亮的火焰好像要把第二年的事业学业财运幸福都添上一把火!内蒙过年时也巧有放炮放烟花的习惯,所以当烟花在夜空中绽放,鞭炮在四面响起时,其场面更是无与伦比的喜庆、热烈,声声炮响和摇曳的火焰燃烧了整个大年夜!

那是我印象极深的一次新年,以至于很多年过去了,一提到“新年”二字,想起的还是那夜熊熊燃烧的、炽热的旺火。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