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案例分析小学(精选10篇)作文

来源:笔趣写作网 1.89W

篇一:教育案例分析小学

教育案例分析小学(精选10篇)作文

案例

小王同学每天由奶奶接送,孩子奶奶在接到孩子之后,第一句话就是“今天在学校有没有人欺负你啊?”

下午上学时,小王同学来找我,说奶奶在门口有事情找我,我连忙给其奶奶打电话询问,经过了解才知道,小王奶奶说小王上午被同学欺负了,情绪非常激动。其奶奶说的这件事发生在清晨,我亲眼见到的,并不是孩子奶奶说的那个样子,与其奶奶叙述的情况大相径庭,并且当时已经处理过。我连忙给孩子奶奶进行了解释,答应下午放学单独进行交流。

接着,我再次询问了双方当事人,确定了事件并非孩子奶奶理解的。“哎,我不是这样说的,都怪我奶奶理解错啦!”小王同学小声地说。

放学时,我见到了孩子奶奶,再次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进行了说明,孩子奶奶这时候才放心,在感谢完我之后,又对自己孩子说“以后在学校被人欺负了,要及时给奶奶说”,我好像一下子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分析

很多时候我们的感受和看法,很可能与事实偏离,但因为投射效应,我们被蒙在了鼓里。孩子奶奶把孙子带大,在小王同学离开自己来到学校,其奶奶有着很强的不安全感,担心孙子被欺负,所以在见到小王时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在学校有没有人欺负你啊?”小王奶奶在评价他人的同时,更是显露出自身的特质——担心孙子被欺负,孙子很弱小,老师保护不了孩子,只有奶奶可以保护你。在奶奶这样的心理投射下,孩子在与奶奶交流时,就会将事件向奶奶“期待”的方向进行叙述,将一个同学间的正常冲突叙述为“被欺负”,满足了奶奶的心理投射——没有奶奶的照顾,孙子会被欺负,对于孙子和家庭来说,奶奶很重要。

通过这个事件,我发现投射效应会使我们拿自己的感受去揣度别人,缺少了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从而造成主观臆断并陷入偏见的深渊,这是我需要克服的。在与人交往前期,我往往会因为缺乏了解,而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投射到对方身上。这个时候我应该想到投射效应,提醒自己现在的认知,很可能是不准确的,不盲目地去评判一个人。所以在整个事件中,我始终在心中提醒自己:这时候选择以更客观开放的心态去交往,这件事并不是小王奶奶不信任我、不信任学校,相信慢慢的随着双方了解的增多,她会转而认识一个更真实的老师和学校,从而放下内心的不安。

经过这个事件我感到,在教育教学中,我们通过学生、家长对别人的评价,可以更准确地了解他。反观自己,生而为人,我们是有共性的,所以投射效应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但是,共性之外还有着更为丰富的个性,如果投射效应过于严重,就会误解重重。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一方面应该客观、公正地去看待学生和家长,克服投射效应;另一方面,投射效应也可以化作我们识人的利器,通过他人对别人的评价,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他。

篇二:教育案例分析小学

案例

这学期我发现班里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每天的作业都收不齐,数学、英语也有这种现象,课代表每天在作业登记上、老师在找学生订正、回批上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有一天,我在上课前问课代表要作业,萱萱说:“老师,还有两个组没有交。”

我就继续追问:“哪两个组?请组长说明原因。”

这时,哲哲说:“还有两位同学没有带作业。”“老师,我们组小义忘带作业了。”心心接着说。

我就面向全班,补充道:“没有交作业的都是因为忘带作业,我相信大家都完成了。接下来,我们要思考一下如何避免忘带作业。”

学生们各抒己见,提到最多的就是要整理好书包。随后,我又在班里展开了让学生练习整理自己的书包的活动。虽然,一年级已经进行过类似的劳动课,但是我相信任何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都必须先习得方法,再通过反复练习,才能掌握。

分析

作业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是学生课后巩固知识的重要保证,每天收齐作业就显得格外重要。作业收不齐的主要原因是落在家里,忘记带来了。每次询问没带作业的学生是什么原因,学生们都是一脸无辜地望着你说“忘记了”,好像这个理由就是万能的,让老师无计可施。但我都知道,学生忘记背后的原因是不会有条理地整理书包。

有时,我们会直接选择简单粗暴的方式,让忘记带作业的同学罚抄课文或者进行口头严厉批评等惩罚,这么做可能会使得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是一个严厉的人,心怀畏惧,从而对老师敬而远之。其实,当我们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首先可以选择相信学生,并指出背后的问题——整理习惯欠缺条理性并教给学生改正的方法。学生会觉得老师是一个讲道理的人,从而敬重老师、信服老师,把我们当成信赖的朋友,正所谓“爱其师,信其道”。其次,我们可以在班里举办“我是整理书包小能手”的比赛活动。在活动之前给学生讲解比赛规则,这样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掌握生活技巧,增强劳动能力。每隔一个时间段举行一次,相信在几次亲自体验和旁观学习中,学生的独立意识会更加清晰。最后,针对经常性忘记带作业的学生,出现错误要让孩子学会承担,必要时采取恰当的惩罚方式让孩子长记性。同时与其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协商出适合学生的办法,帮助学生改善丢三落四的坏习惯。

当天,我在班级群里建议家长做到:1。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学习和整理书包都是自己的事。2。在家里练习如何整理书包。3。给孩子准备一个作业登记本。每天在作业完成之后,请孩子对照作业本上的作业,将完成的作业在作业登记本上打钩并及时放回书包,然后再做下一项作业。

我相信当学校和家庭的整理习惯、逻辑方法一致时,可以更快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篇三:教育案例分析小学

案例

周三下午的主题学科活动要拍摄童话剧,邀请拍摄的家长还没有来,于是,我决定利用这段时间再给学生排练一下。在排练的过程中,小演员们状况不断,表演被迫喊停了多次。于是,我一遍一遍地给他们示范动作,提醒他们站在舞台的中央,一定要面对观众表演。开始录制了,平时台词背得很熟练的小凡多次说错台词,他不好意思地喊停了拍摄重新录制。接下来,表演小金鱼的景仪、忆暄、子晴也在台上忘记了我之前的嘱托,表演时完全跳出了镜头。于是我们决定分幕录制,透过手机镜头,我给小演员们定了位置,然后告诉他们记住位置后,上场后的动作自己发挥。接下来的“老牛”和“燕子阿姨”都表演得很顺利,最后的结束舞蹈,小演员们越来越放得开,最后谢幕,完成了童话剧的表演。

分析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童话剧很新奇,充满了吸引力,他们会根据我提供的剧本,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还准备好了表演服装。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果不其然,在第一次排演时,我惊喜地发现,所有的小演员都把自己的台词记熟了,经过一两次的排练,他们已经能够完整地表演下来。但是,能表演下来并不等于能表演好,这就需要学生们关注到表演角色的动作、表情和说话的语气,一年级的学生毕竟还小,于是,我就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想角色所处的环境,自己来添加动作。当学生们对这件事感兴趣的时候,他们就会思考自己的表演,这样整个表演就更加默契、流畅了。

在观看编辑好的视频时,我发现小演员们的表现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小金鱼”显得很拘谨,眼睛没有看向镜头,而是看向镜头旁边我的位置,而“老牛”和“燕子”却显得轻松自然。对于第一次演童话剧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带有满腔的热情,却不知道该怎么表演出来,我伸出援手,给他们指点。作为老师,我希望他们的动作、表情、语气、语调……样样都要符合角色的特点,才能表演得完美。在排练中,我这种控制欲也越来越强烈,不自觉地对他们提高了要求。以至于在舞台上,学生会不自觉地看向我,反而让自己的动作越来越拘谨。当我觉察到这一点后,我放下自己的控制,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才有了后面表现自然的“老牛”和“燕子”。

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小,但是在他们心中,也有自己对完美表演的认知,就像紧张的小凡忘记台词时,他也会主动要求暂停,重新来拍。“老牛”和“燕子”会根据情节加上自己的动作和表情。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并不能一下子达到老师的要求。其实所谓的“完美”,无非是我的主观意愿。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第一次的体验是最令他们印象深刻的,哪怕不够完美,也会成为他们的美好回忆。作为老师,我们要懂得及时伸出援手,予以帮助;更要懂得点到为止,学会退居幕后,给孩子更广阔、更自由的展示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提高,有一天他们也能自导自演,完成属于他们自己的表演。

篇四:教育案例分析小学

案例

“叮铃铃”铃声响了,我示意孩子们停下晨读开始上课。扫视了一下班级,我发现小赫的座位是空的,就问孩子们:“你们看到小赫了吗?他早上来学了没?”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会不会请假了呢?我打开手机查看,没有。于是,我让孩子们读课文,自己去教室外给小赫爸爸打电话,小赫爸爸说孩子早都去学校了,自己还亲眼看着他进了学校大门呢!“奇怪,这孩子去哪儿了?”我不由得嘀咕起来,“等孩子来了,我给您回复。”正在这时,小赫进来了,我问他到校后去了哪儿,他回答说:“我帮下边老师干活去了!”“真热心!”我称赞道,“不过以后要按时进教室啊,要不老师会担心的,刚还给你家长打了电话呢!”小赫点点头。当下,我就给孩孩子爸爸发了消息,说明了情况,然后开始上课。

分析

认知儿童:

1、热爱劳动是儿童的天性。孩子天然地喜欢劳动、做家务,他们沉浸在自我的探索与体验中乐此不疲。早上上学迟到的小赫,是因为看到忙碌的老师,热心上前帮忙,甚至连书包都还没来得及卸下,这是发自内心的喜爱劳动和乐于助人。其实,每次班里有“任务”(分发作业、物品归位、打扫卫生……)时,总有一大群孩子涌上来,尤其是小赫总是冲在最前面,生怕活儿被别人干了去。在家里,他也经常和父母一起做家务,不管干什么总是有模有样儿的:除了周末的劳动作业总是高质量完成之外,我还时不时在朋友圈看到他劳动的身影,那认真的样子真帅!

2、天然向上的内驱力,劳动后的成就感、价值感让孩子实现了自我。每个孩子都天然拥有一股向上的渴求,希望自己被认可被肯定,劳动让孩子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热爱劳动的小赫是个热心肠,关心集体关心他人,每次帮助别人后,都会收获对方真诚的感谢。看到小赫认真劳动或者帮助他人,我也会不由得夸赞一句:“打扫得真认真啊!“”真热心啊!“同时,小赫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也是我的得力小助手,每天早上进校第一件事就是提醒监管卫生打扫工作,如果清洁区已经有学生就背着书包直奔过去,指导示范卫生死角清理的同时,自己也干得热火朝天。他的认真负责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除了口头表扬还发表扬信肯定他,同学们也认可他的工作说他称职,他工作得更认真了。

认知自我:

1、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劳动是一切发明创造的源泉,可以能锻炼人的手眼协调,发展人的思维,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完善自我的人格。小学生正处在自我学习成长的关键期,让孩子充分参与劳动,可以提升其感知力、创造力,但是在现代社会,不少家长剥夺了孩子参与劳动体验的权利,事事代为操办,孩子的自我功能被严重阉割,衣服不会叠书包不会整,扫地拖地没有章法整不干净……而我们的校训是“黎明即其洒扫庭除”,因此,让学生会打扫能打扫,充分参与劳动体验就成了我们的责任,所以我一直重视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据学生特点划分卫生区,责任到人,分工明确,每天早中晚三打扫,课间依次轮值保洁,小组长、劳动委员负责汇报反馈,我核实后为小组、个人奖励积分、小红花,评选卫生标兵。同时关注卫生死角示范指导,注重习惯养成:衣服叠放、书包整理、物品归位、卫生保洁,进班就提醒检查,反复提醒强调,学生的意识上来了,班级卫生变好了不说,孩子们也显得更精神了。

2、提升劳动意识,提升劳动积极性。热爱劳动的小赫,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总是眼里有活儿,能自发主动去劳动。反观自己,就没有这么强的自觉性了,关注班级卫生是基于班主任的职责所在,办公室的卫生则是在值日当天去打扫,而自己的座位则是想起来了才去整理,或者有空闲了才去收拾,并不是如要求学生般天天整理及时归位,时时保持干净整洁有条不紊,今后要多提醒自己,多整理,多打扫,关注自己,关注学生,关心集体,让自己书桌干净起来,让学校校园美丽起来!

3、欣赏每一个孩子,多方面多角度欣赏孩子。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面对各有长短的学生,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德智体美劳全方位欣赏孩子的优点,肯定他,鼓励他,提升他的自信,以点带面,让孩子越来越好!

篇五:教育案例分析小学

案例

本周有两位家长跟我联系,欣欣妈妈发现欣欣晚上玩手机游戏到两点多,并且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了,还发现欣欣所在的同学微信群,经常有同学喊她打游戏,说的话也都是游戏中常用的一些语言,还夹杂有一些不文明语言。嘉嘉妈妈说孩子要求给他换个新手机,原因是手机太卡了,有时上网速度跟不上,很影响游戏体验,周末在家或者平常休息时,嘉嘉就经常抱着手机,沉迷其中。

我找欣欣和嘉嘉谈话,交流间得知班里很多同学自网课以来一直都在玩游戏,大家会一起组队打游戏,如果不参与就好像很不合群,没有共同话题,会被其他同学看不起和孤立,谁在游戏里玩得好还会受到大家的追捧。大家空闲时也会在群里谈论相关话题。

欣欣妈妈对欣欣期望很高,目前面临小升初,家长有一些焦虑,生活中无意识地会把这种压力传递给他,有的时候他晚上睡不着就会瞒着家里人玩手机。他在玩游戏的时候感觉非常轻松惬意,没有了现实中的学习压力,但是反应出来的就是他最近的作业质量有所下滑。我跟两位同学探讨了使用手机的利弊,孩子们也认识到自己目前阶段这样毫不节制地使用手机,不利于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欣欣的手机已经被家里人没收,嘉嘉也没有再要求让妈妈给自己换新手机,借着此次事件,我在班里提醒同学们不要为了玩方便玩游戏就私下建群,在其他同学拉你进群后如果群里讨论的不是有关学习或者积极正能量的事物时一定要及时退群并且报告老师和家长。维持良好的班级风气,是每位同学的义务和责任。

分析

分析儿童:

从众:嘉嘉觉得不和大家一起玩游戏就是不合群的,大家没有共同话题就没有人愿意和他做朋友了。青少年在这一时期,非常看重同伴对他的评价,迫于群体的影响力而做一些并不是出于自己本意的行为。

压力:青春期的孩子正值心理动荡阶段,有的孩子内心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欣欣在父母和老师的眼中一直都是很好很乖的孩子,家长为了他的成绩也付出很多,无形中给了欣欣压力,如果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他自己是很难接受的,父母的压力和自己内心的压力让他失眠,他选择在游戏中获得喘息的机会。

逃避:这两位同学沉迷于虚拟世界,逃避现实,是因为他们能在游戏中获得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成就和快乐,在这里没有现实生活中需要担心的问题,他们可以无所顾忌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内观自己:

刻板印象:我很诧异印象中的好学生会发生这样的事,总觉得班里那些不爱学习的孩子才爱玩游戏,网课结束回归校园后我没有及时更新对学生的认知。目前网络环境对孩子们心理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关注孩子:平时我更多关注的是班里一些家庭比较特殊或者能力较弱的孩子,忽略了一部分听话不惹事的孩子,但他们也很需要我的关注,尤其他们近阶段有变化时,要及时觉察,找出原因,不能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篇六:教育案例分析小学

案例

一天,班长跑来告诉我:体育委员和另一个同学打架了,并且还有一个班干部帮体育委员打架。我一听,心里大为光火,这几天我刚刚说了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严禁动手打架。怎么当作耳旁风了?班干部竟然带头打架,这还了得!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学校要举行篮球比赛了,体育老师让体育委员组织班上同学参加,这自然让爱好篮球运动的几个同学欣喜若狂,当然也包括体育委员和那个帮着打架的班干部。可这时一个同学突然说了一句:“我们打球那么差,反正都是输,有组织的必要吗!”这下可惹祸了。体育委员一听,当即就给了他一拳(事后,他说当时没存心要打他),旁边的另一个班干部也帮着体育委员打了起来。幸好,体育老师没走,及时调解,没有酿成大事。

分析

觉察孩子

我先找来那个说落后话的同学,说:“你知道,今天这事的导火索是什么吗?”他说:“是我说了落后话,打击了同学们的积极性。”我说:“很好,你对问题认识得很清楚。那么你能不能说说这件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他说:“话不能乱说。”我说:“聪明,相信你以后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见他还站着不动,就问:“你还站着干什么?”他说:“你还没惩罚我。”我说:“你认识已经到位了,又做了保证,不需要惩罚了。”他高兴地去了。

接着我又找来那个体育委员和班干部。让他们静静地站了一会,感受老师的不悦,说:“能说说你们打人的动机吗?”他们说:“他说了侮辱我们班级的话。”我说:“非常好,动机很高尚。为维护班集体的荣誉而战,我支持你们。但是,我想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呢?”他们不说话了。我又说:“用一个词形容你们现在的心情。”一个说,后悔,一个说,紧张。“这两个词表明你们还有羞恶之心,知道自己错了。那能不能说说错在哪里呢?”他们一起说:“不该动手打人。”我说:“还应加上‘尤其’二字,你们说是为什么?”他们说:“我们是班干部,要以身作则。”我趁势说:“暴力带来的结果是……”他们说:“是暴力。”我说:“那以后碰到这样的事怎么办?”“用事实来证明他说错了。”我说:“那好,送你们一句话:凡事三思而行。”一场风波就此过去了。三个同学都没再出类似的错了。

觉察自己

一时之间,我真想把打架的几个同学狠狠地当众臭骂一顿,或者以暴制暴,让他们也尝尝被人打后痛的感觉。可是,这样做能解决问题吗?当班上发生了不顺心的事时,首先要心平气和,事情不发生也已发生了,再生气也没有用。关键是静下心来思考教育对策,谋定而后动,把产生的负面作用减小到最低限度,并尽可能使坏事向着好的方向转化,绝对不能只图一时痛快,打无把握的仗,给学生造成伤害。教育学生,要让他自己自觉认识到错误,并找到改正错误的方向。这一点,老师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强制学生认同你的道德判断。

感受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平时乖巧听话的孩子突然变得执拗起来;打人、插话、撒谎、发脾气、不合群……这些孩子随时会出现的行为现象有何对策,很多涉及幼儿心理学和敏感期等知识,我们们不妨试着分析背后的原因,找到原因对策,问题迎刃而解。家庭对人类的影响很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当孩子打了人后,要及时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原因,然后告诉他如何用语言来解决。再告诉他打人是野蛮的行为,然后告诉他,爸爸妈妈、老师爱他(以免他有种做错事不被爱的担忧)。这样,他既知道自己打人不对,也知道下次该怎么解决,还知道爸爸妈妈、老师无论何时都是爱他的。孩子感觉被爱包围着,他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无论怎样,我们都应把握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老师是爱他的,他永远都是好孩子,对事不对人。

篇七:教育案例分析小学

案例

阳光明媚,春风和煦,学生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参加了植树、拓印等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春季研学活动。

那天一大早,学生们就来到学校集合出发,大家都早早地就到齐了。首先,我在班里给学生们讲了本次活动的具体安排、安全教育和相关要求,接下来年级集合。学生们在学校会合,拍下了合影,还喊了口号,记录了这有意义的一天。然后,登车出发,一路上车里说着笑着唱着,同学们一起唱歌游戏,高兴着、激动着,像刚刚飞出笼的小鸟叽叽喳喳,一会看看这儿,一会瞧瞧那儿。

在大巴车上,所有人都十分地期待接下去的旅程,一路上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讲解员叔叔教授学生们如何植树,还为他们科普了许多关于植树节的知识,学生们积极地抢答问题,热热闹闹的。

随后就是分发完工具和树苗,学生们就开始寻找适合种树的场地。然后,开始挖坑,种上树苗,然后去打水,浇完水,把土围在周围,这样就种好了一棵属于自己的小树,把自己组的树种好了,小组间就开始互相帮助。

这时,牛老师和我说道:“今天咱班心心同学在班里还问我,今天你来不来?”我接着说:“孩子们是不是希望你能陪着他们?”牛老师补充道:“心心说牛老师要是去的话,我们王老师会轻松一些。”

听了牛老师的话,我心里瞬间很感动,心头上好像开成漫山遍野的花。接着,我把学生们的照片发到班级群里,和家长们分享学生们研学的过程。好多家长都在群里提醒我要注意休息,不要太劳累,我当时的泪差点飙出来。看到这些话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开心,接着又有点难受,真是有莫大荣幸能得到学生、家长的信赖。随后,我在群里向家长们表达了谢意。

种完树后,也到中午了,每个同学都饥肠辘辘,我们坐大巴车去吃午饭。学生们吃得津津有味,每位同学都吃了很多,之后我们来到了天堂、明堂。

在研学的过程中,同学们间相互帮助,有了团结的温暖,同学们不但收获了快乐,还收获了很多知识。

分析

通过一天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懂得了很多科学知识,明白了很多生活常识问题,学生们不但学习了新知识,还收获了愉悦的心情,又开拓了视野。学生、家长能够换位思考,从老师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让我无比的高兴。为了不辜负这份信任,我也会继续努力,相信只要拿真心对学生,学生都能感受到,让每个学生都享受成长的快乐。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享受教师职业幸福,保持一颗谦虚好学、热情高涨的心,收获属于我自己的那份幸福与快乐。我知道,教师这份职业就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我会坚守初心,用心工作、用情付出,成就每一名学生,成就最美的自己。家长说学生遇到我们很荣幸,而我又是何其荣幸能遇到这些可爱的学生。

那一刻仿佛有阳光照耀着我,温暖着我,我更加坚定自己的内心。遇见你们真好,所以的付出都值得了。

篇八:教育案例分析小学

案例

周三,学校组织我们五年级去格力工厂和中共洛阳组研学,在参观的过程中,孩子们兴致勃勃,乐在其中,纷纷感叹科技的力量。中午休息时,教官让孩子们进行科技小制作,坐在我旁边的小曦,原本还在开开心地吃吃喝喝,立马放下手中的小零食,开始专注制作小风扇。她一边看说明书,一边操作,嘴里还小声念叨着:“我要好好做这个风扇,拿回家让爸爸看。”看她那认真的样子,我拍了一张照片发给了她爸爸,然后去拍其他孩子,没想到有的孩子居然已经拼好了,拿着小风扇在享受呢,看见我过来了,还让我也感受了一把,没拼好的呢沉浸其中,认真摆弄着桌上的小零件。

吃过饭开始了娱乐时光,音乐一响起,小曦就跟着节拍律动起来,带队老师看见了,就把小曦拉到了正前方,刚开始小曦还有些害羞,随着音乐的推进,欢呼呐喊一声盖过一声,小曦也越来越投入,神情慢慢放松了下来,动作也跟着自然起来,幅度变大了不少,尽情舞动身体大胆展示自我的小曦,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另一种可能,我赶紧拿起手机拍了下来,记录这一刻美好。

分析

认知儿童: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学是最好的学习伙伴。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体验未知是孩子乐意的事儿,所以一听到要去研学,孩子们就满怀期待。在研学的过程中,孩子们始终兴趣盎然,参观格力工厂见证了科技的力量,参观中共洛阳组感受到了祖国的发展。自己动手体验科技小制作,更是激发了孩子们的创作热情,他们专注其中,连爱吃的零食也变得不香了,没有小风扇的吸引力大,一个个沉浸在自己制作小风扇的乐趣中,享受着动手的快乐,会的教不会的,快乐加倍,当制作完成享受扇风时,那表情一个个别提多开心了!

2、越长大越害羞。中场娱乐时光,老师播放音乐,大多数孩子都跟着动了起来,但主动上台的却很少,老师让小曦上台时她一开始也是拒绝的,最后是老师半拉半劝给推到了前边。最初小曦还有些放不开,慢慢才放下了紧绷的神经,跟着音乐尽情舞动起来。从舞台上下来后孩子还问我拍她了吗?发到群里了吗?我说:“你跳得很好,老师直接就发到班级群里了。”她还说:“为啥发群里啊,多不好意思啊!”为什么孩子越长大越害羞越不愿意展示自我了呢?小时候,他们一个个乐于展示自我,有什么活动都争着抢着去参加,随着年龄增长,他们逐渐变得内敛含蓄,不愿意在人前过多展露自己,除非有人推一把。或许是长大的他们,变得更加在意周围人的眼光,害怕听到不好的评价,多做多错,不做就不会错,身为老师的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支持,看到孩子的潜力,做助推器让孩子闪闪发光。

3、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你开启一扇窗。原本不甚显眼的小曦在舞台上闪闪发光,让我看到了孩子绽放的生命能量,看到了孩子们的无限可能。据说,小曦周末还会在自己小区摆摊放东西呢,那口才引得一波波大朋友小朋友前往光顾,让人忍不住赞叹。

认知自我:

1、胆怯的背后是自恋作祟。回想小时候,或许是因为成绩好得到夸奖多的缘故吧,我特别自信觉得自己各方面都很优秀,什么活动都参加,没获奖还会觉得疑惑。和同学一起唱歌节奏不一,我想当然以为我是对的,对方是错的,直到上了大学被老师单独叫起来唱音阶,我才意识到唱歌跑调,到后来参加工作,我才知道自己跑调有多么离谱,和周围人一比才发现自己不但丝毫没有艺术细胞,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才,原本喜欢表现的我也收敛了起来,害怕自己的缺陷暴露人前,遭人话柄,哪怕是学校的学习研修都是能不发言就不发言。说到底,这都是自恋受挫后的自我防御,害怕让别人看到不完美的自己。没有人是完美的,接纳自己吧,没什么大不了的。

2、多角度欣赏孩子,欣赏每一个孩子,给孩子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尽情跳舞的小曦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种样子,也让我意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发光体。世界不缺少优秀的孩子,只是缺少欣赏的目光发现的眼睛。作为老师,我们要善于发掘学生身上的潜力,多角度欣赏孩子肯定孩子,多给他鼓励的眼神肯定的目光,多多去表扬他称赞他,让他的自己擅长的地方熠熠生辉,同时给他机会让他去展示自己,必要时推他一把,被人欣赏的孩子会变得阳光变得自信,而自信阳光是人最美的装饰。让我们共遇更美的自己!

篇九:教育案例分析小学

案例

小轩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刚开学时,每节课都能专注学习思考,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可是这几天,在班里,坐时弓腰驼背,站时偏身倚靠桌凳,整个身子都伏在桌面,精神状态极其不佳。下课铃一响,小轩就立马精神饱满,和刚才判若两人。这样的反差,我也找孩子聊过,可是没什么改善。最近,检查家庭作业,小轩经常不带作业,上课状态依旧懒散。

那天中午放学,我特意找到小轩的妈妈,询问孩子在家的情况,妈妈愁眉苦脸地说:“小轩爸今年主抓孩子的学习,孩子现在都不听我的,最近小轩爸爸去外地了,小轩每天放学回家,就知道在院里疯跑,叫他回来写作业,也不听,天天吵他,也不管用……老师,你帮我管管小轩吧!”

分析

从妈妈的反馈中,我了解部分原因:现在的管教者,与孩子的精神,相隔甚远,既不能俯下身子与孩子同乐,又不拥有家长应有的那份权威。

小学阶段,对于孩子们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考了多少分,对了多少题,而是是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坚持每天的固定时间认真做一件事,并能按照正确的步骤努力进行。

作为孩子的父母,若能及时与孩子交流,让孩子说说近日的得与失,聊聊孩子的兴趣与梦想等,最终将话题引回孩子对自己学习时间的管理与执行。顺便跟孩子一起商讨家庭作业规则,不论管教者是否改变,都要遵守此规则,此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多数的学生,都能接受这样的方式,并能主动按照规则做。而剩下的个别学生,则需要管教者用第二步骤:“管教”法。所谓“管教”,就是在严格限制下所实施的一种赏罚严明的教育,家长的严,限制了个别孩子的纵。时间久了,孩子的行为形成了习惯,慢慢的,孩子就会自律了,我们称之为“自觉”。

反观自己,我认为孩子不愿主动完成家庭作业,可能是因为作业项目枯燥,形式单一,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下一步我将调整家庭作业结构,如练习与实践相结合。反复思考此案例,我还察觉到在学生作业连续出现相同问题时,作为老师的我没有及时反馈给家长,若是能在问题的萌芽状态,及时跟家长交流,家校配合,相信孩子会受益更多。

篇十:教育案例分析小学

案例

周四周五是学校的运动会。周五中午放学,小王同学一脸愧疚地找到我说:“老师,如果我犯了错误,你会原谅我吗?”我说:“看事情的严重性。”小王同学欲言又止,我关注到了她的情形,觉得她应该可以自己解决问题,就没有再询问了。下午运动会刚结束,小王同学痛哭流涕,我原本以为是下午的跑步没有跑好,就安慰她说:“没跑好,没关系的,加强锻炼,下回一定可以的。”“老师,不是的。”小王同学抽泣着说:“是我把班级日志弄丢了,上面记录着综评卡的发放名单,没有这个名单,老师你不好回收综评卡。”她越说越伤心。的确是没有名单对回收综评卡确实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我起初是有一些情绪的,但是看到小王同学哭得很伤心,就安慰她说:“这回弄丢了就算了,但是要吸取教训,以后避免这样的失误。”放学后,小王同学又在校门口找到我,哭着说:“老师,你不要让我管理班级日志了。我什么都干不好,我很失败。”我被她的情绪所感染,抱抱她,安慰她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都有犯错的时候,只是这件事没有做好而已,这并不代表你一无是处。我能理解,你丢失了东西的懊悔和愧疚,但是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再难过也没有用。想办法以后不犯这样的错误就好了。”小王同学在我的安慰下,情绪慢慢有所好转。周末,我又联系了小王同学的爸爸,就孩子表现的情况给孩子的父母建议:平时多肯定孩子,多角度评价孩子。借助一些事情,转变孩子完美主义的行为认知模式。这件事情就这样结束了。

分析

小王同学是班里品学兼优的孩子。孩子做任何事情都喜欢精益求精,甚至到了一种完美化的程度。比如孩子办手抄报,发现哪里有细节没有处理好,她就会一遍一遍撕了重办。一份手抄报要办上四五张才满意;在手工课上,别的孩子都已经把作品做完了,但是她还是不满意于自己掐的丝不够光滑艺术,非要一遍一遍再做,以至于每次都交不上来作品。这次,因为她不小心把班级日志弄丢了就自我攻击,自我否定,让我看到了她完美主义背后的羞耻和恐惧。小王同学的父母很关注小王同学的成绩,而对小王同学其他方面的发展漠不关心。孩子内心极度渴望被父母看见,所以她才会选择精益求精。因为只有自己各方面足够优秀才能获得父母的爱,自己才是值得被爱的。当班级日志不小心丢失后,她被自己的失败打败了,“我不够好”“我不值得被爱”等语言在她内心深处不断地攻击她,唤起了她深深的羞耻感,带来了她的自我否定,导致她的情绪崩溃。我一再安慰她,帮助她进行人和事的分离,帮助她情绪流淌。一件事情可以解决,但是孩子的心理模式却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周末,我又跟孩子的父母沟通,希望她们多角度、多层次地肯定孩子,让孩子看到自我存在的价值,慢慢转变自己的模式,成长为健全的人格。

作为教师,在与学生一次次的互动中,我看到了孩子的内在模式。当孩子流露出自责、愧疚的情绪时,我也及时与之共情。这个孩子仿佛让我看到了儿时的自己。小时候,父母忙,喜欢那我跟别人对比,我常常靠别人的评价来定义自己,当自己有一点没有做好时,就担心别人对我的评价是负面的,我是不值得被爱的。这种巨大的恐惧让我做任何事情都精益求精,甚至到了一点强迫症的成分。长大后,随着区域读书的推进,心理学的书籍帮助我自愈,让我能够不被外界的评价所左右,安于本心地做自己。当我看到小王同学表现的状态时,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那个疲惫痛苦的自己。这种情感也使得我一再地弱化她犯的错误,更多地去帮助她剥离事件与人的关系,希望孩子的情绪能够有所好转。在这个事件中,我成为了一个容器,包容着孩子的情绪,给予了她成长的空间。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相遇。在事件中,我们感受情绪,看到学生的心理状态,给予儿童成长的力量。在事件中,我们也看到了我们自己的模样,在疏导儿童情绪中,也在自我的疗愈。在心灵的碰撞下,我们相拥前行,共同成长。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