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通用6篇)作文

来源:笔趣写作网 4.01K

篇一: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

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通用6篇)作文

曾国藩,中国历史上的半个“圣人”,晚清时期的第一中兴大臣,评价相当高远。也有人说,他是一个“卖国者”,在天津教案中出卖了中国的利益。各种说法纷纷云云。在阅读了张弘杰老师所著的《曾国藩传》后,我对此有了深刻的理解。

曾国藩是湖南人,建立的湘军集团以平定太平天国,推动了洋务运动驰名于世,体现出曾国藩卓越的能力,令人深信,以他的才能,若不是处在晚清,他可以施展更大的抱负。但曾国藩其人,却是一位“笨拙”的小镇青年。祖上毫无荫蔽,身处腐朽昏庸的晚清政坛,以一己之力,为清王朝延续了五十年寿命。

这位“笨拙”的人,科举七次才成为秀才,比起晚清同时代的大人物,左宗棠、李鸿章都是天资聪颖之辈,随后的梁启超更是才华横溢。但唯有曾国藩的高度令人仰望。他曾在日记中记载,他成事的唯一方法就是“拙”,不去走捷径。源自于曾国藩年轻读书时的领悟,帮助他成就不世之功。可见即使世上天才很多,但成大事者数几。纵然先天不足,也有最朴素的方法弥补,甚至赶超。这是一种大智若愚、大工不巧的方法。

曾国藩是儒家文化的最后一位精神偶像,清王朝最后的领航者,一生都恪守行自己的道德准则,日记中记录下的十二清律,家书中对家人的细心教诲,无不体现出他崇高的道德水准。从三十岁立志做圣人开始,至死不渝。无论是在京城得罪咸丰,还是在湖南逆官员之流而上建立湘军,都是他立德、立功、立言的行动。他心中崇高的理念铸就了极高的道德标准。

儒家教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从未忘却自己的初心,宦海沉浮一生,始终以“诚”“勤”等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严以律己。在家书中也留下了“一家之中,勤则兴,懒则散;一国之中,廉则亲,贪则败”等语。在对于中华民族有着深远的影响。连毛泽东都将他作为道标。

人无完人,曾国藩也有暗处,刚成京官时,他功成名就,成了翰林,自视甚高。朋友们常说他傲慢,还有皇帝的猜疑,统兵湘军之际,曾因粮饷一事与左宗棠。沈葆桢等人纠结。处理天津教案时,因为统治者和国民的知识水平不高,以及对洋人的认知不足,而被迫成为“卖国贼”。在江西被解除兵权,回家,蛰伏两年,脱胎换骨。他将一生的困难和阻碍全部跨过,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康庄大道。以独特的精神魅力统领湘军,立下赫赫战功。

曾国藩的一生,以精卫自许,尽心竭力,延长清王朝的寿命;呕心沥血,更新清王朝的精神;殚精竭虑,脱换清王朝的胎骨。蹉跎一生,死前回首,突然发现自己好像一事无成。可在行动中,所散出的辉光,照亮了沉寂的一角,他是晚清中最熠熠生辉的明星。历史早已走过,时间未曾停滞。曾国藩的“勤、诚、悔、拙”数字都是我们学习的瑰宝。愿我们以后也可以达到他那崇高的精神境界,完成内圣外王之宏愿。

篇二: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

翻开历史的书页,无数能人志士在晚清大放异彩,“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如是。古往今来“读书使人明智”这句古语常为人们津津乐道,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这“明智”,谁也不知道,但当我读完曾国藩传后,对“明智”有了切身体会。

曾国藩,没有显赫的家世,智商平平,连考了七次科举,才考中秀才,科举考试的艰难塑造了她愈挫愈奋的性格。智商平平如何,“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家世一般又如何,带领湘军收复安庆,大胜金陵。他用一生证明了无人能及的才华与卓识,起点极低却到达了无可企及的高度,完成了脱胎换骨,超然入圣的变化,令我叹为观止。

跟随曾国藩的步伐,我进入了那人声鼎沸的京城,看他历经七次科举之痛,从一个官场的愣头青做到了两江总督,从被剃头的长沙之辱到带领湘军大获全胜。在一次次的困境中,我看到了曾国藩身上那股不服输的韧劲与淡然处之的态度,让在快节奏生活下的我慢慢平静了下来,是什么能让他坦然面对生活?是他的“勤”“拙”和“恒”。首先说“勤”,曾国藩身居要职,从30多岁开始身体状况日趋下降,但他坚持几十年如一日的写日记反省自身,学习处理各项军政事务,他将勤奋践行到了极致。再说“拙”,“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尚拙看起来愚笨,实则锋利,这是一个注重基础与积累的过程。有一天黄昏,他坐在书桌前背诵《岳阳楼记》,有一个小偷潜到他家里,爬到房梁上,准备等他睡着了再下来偷东西。结果没想到,小偷在房梁上都睡了两觉了,曾国藩还没有背出来,小偷实在忍无可忍,跳下房梁当着曾国藩的面背了一遍岳阳楼记,扬长而去。虽然他以笨拙自居,但也因此事事做的都比别人更加踏实。最后说“恒”,从曾国藩把笨功夫下到家这件事就足以看出“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这三点哲理让他的心慢慢沉寂,厚积薄发,所向披靡。

与此同时,他那面对逆境直冲云霄的韧劲让我心情激荡。对于有志者来说,挫辱是最大的动力,打击是最好的帮助。正如曾剃头受兵痞欺辱甚至差点被杀害时,他没有选择反抗,而是把挫辱生生吞下,成为滋养自己意志和决心的养料。这也铸就了他在浙江的“大悔大悟”,把湘军带到顶峰的辉煌。“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练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绝响。”生命的常态,永远不只有那浅浅的涟漪,还有涌动的暗流,潜在的礁石,曾国藩在官途多厄的情况下仍能砥砺前行,以自律赢得自强,于逆境中独自品尝困苦,将其转化为内在动力,从而绽放生命力。

走出曾国藩的世界,我看到了那慢慢征途中落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看到了一个人靠意志力所能企及的高度,自律和坚毅能让小树静静的发芽成长,也能让人慢慢成长。

篇三: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

在我读了张宏杰的《曾国藩传》后,受益匪浅。这本书里面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彻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与作用;同时又历史地科学地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作用。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曾国藩出生平常,天赋普通,最终成为“圣人”,我觉得他成功的原因有四:

其一、善于反思自省

曾国藩单是一个秀才就考了将近十年,以致成为湘人的笑柄。尤其是道光十二年,不仅落榜还被主考官“悬牌批责”,成了“文理欠通”反面典型,全省“出名”。然而他并没有气馁,能迅速从挫败感中走出,反省自身,并立即行动,对比找到改变方式方法,因此高中翰林院。曾国藩被咸丰皇帝解除兵权后,在蛰居老家两年,不断反思自我,最终大彻大悟,重新出山后,为人处世脱胎换骨。

其二:严于律己

曾国藩入翰林后,给自己立下十二条军规,归纳后就是写日记、早起、静坐、读书不二、谨言、保身、记笔记、做文章、练字。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检查一举一动,记录自己的各种糗事,不足,有了错就深刻剖析。曾国藩还将自己写的日记给亲友们看,让他们监督自己、写上批语。

其三:尚拙有恒

曾国藩曾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能打通科举这条路,曾国藩靠的是笨功夫;带兵打仗讲究的是“结硬寨、打呆仗”,只凭坚韧踏实,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像一条蟒蛇一样慢慢缠住猎物,直到把对方一点一点的勒死。这应该就是所谓的大智若愚。

其四:目光长远

曾国藩另一个可敬之处是,在国难当头之时,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率先抛弃了落后观念,购买国外仪器设备,雇佣外国专家进行科技研究和技术创新,建立安庆军械所和江南造船局,并促成了中国第一批留美生的成行。

曾国藩的存在,对当时清朝政治、军事、文化和经济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他的为人、交友、做学、处事、治家之道被后世之人奉为圭臬,加以学习模仿,给无数人带来了人生的启迪,这本书读完可以把它当作是一个成功学的著作了。

反观自己这些年各方面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一方面是因为不自律且没有恒心;另一方面是常随波逐流,逼自己还不够狠。如果我们用自省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也许我们会使内心宁静,然后“致远”、淡泊而又“明志”,从一颗谦卑的心出发,历炼出与众不同的自己,成就属于自己的精彩生活。

成功,从自省开始!

篇四: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

曾国藩出生平常,智商平常,考了七次才中秀才,却以笨功夫成功打通了科举之路。我觉得他成功的原因有四:

其一:善于反思

第六次科举考试落榜,被学台“悬牌批责”,深深的刺激了曾国潘。回家之后,就开始坐在书房里反思自己多年读书考试的经历,对自己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后,在道光十三年,再次踏_上科举之路。这一-次,他终于成功了。

曾国潘被咸丰皇帝解除兵权后,在蛰居老家两年,不断反思自我,最终大彻大悟。重新出山后,为人处世脱胎换骨,不仅清除了政治敌人,而且以“结硬寨、打呆仗”战胜了军事宿敌太平天国。

其二:严于律己

曾国藩三十一岁起,每天记日记,从起床到睡觉,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检查——举一动,记录自己的各种糗事,不足,有了错就深刻剖析,在其家书中,随处能看到这样的字眼,“未能改得一过”,“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忽忽已过日……他不只记录下来自己看,还邀请亲友们点评他,把自己的缺点和改正缺点的过程,完全暴露在众人眼前,让大伙儿一起监督他。写日记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坚持到去世每天写日记却是非常难,而曾就做到了。

其三:目光长远

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面对与洋人的差距,率先抛弃了落后观念,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倡导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去世前,还与李鸿章联名。上奏,建议朝廷选派优秀子弟赴美留学。

其四:独特的人格魅力

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

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

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他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日眠食有恒,二日惩忿,三日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日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曾的逸闻趣事:贼入房梁背书

曾国藩小的时候天从并不高,其实可以说比较笨,他学习起来非常吃力。-天晚上,他在家里读书,有-篇文章他重复读了很多遍,可就是背不下来。他就一-遍一追地读,——遍一遍地背。夜已经很深了,他仍然没有背下来。这可急坏了一个人。原来,他家来了一个贼人,就潜伏在他书房的屋榆下,想等他读完书睡觉之后再进屋偷点什么。可是贼人在屋外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藩睡觉。贼人实在等不下去了,就十分生气地跳进屋子,对曾国藩

说:“就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我听几遍就会背了!”于是贼人将那篇文章从头到尾地背诵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

我害怕冲突,害怕社交,把自己藏在一-个厚厚的壳,以为这样就安全,其实不然,所以我希望自己以后能像学习曾国藩严格管理自己,正面自己的欲望,用努力个汗水换来自己想要的生活。

篇五: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

听闻曾国藩这个名字,脑海中浮现的大多是以“卖国贼”来批判其本身,但未然。最近拜读了张宏杰先生的著作,从心中对此古人有所改观,也明了曾国藩老先生所说“不可轻率评讥古人”也确有其理。通过书中字里行间写出这篇感想。

在曾国藩同期有众多官员家世显赫,天赋也是一鸣惊人,与他们相比,曾国藩也不过是无名小卒,但又为何能在众多达官贵人中脱颖而出,被誉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呢?他的漫漫人生路引人深思。即使他七考中秀才,也是以扎实取胜。即使他踌躇满志进京发现不及他人见多识广,也是以靠广交朋友自我提升,研读经典陶冶品性。即使他多次对抗太平天国屡战屡败,两次轻生陷入绝境,也是以蛰居自反,最后大悔大悟。他的一生处处绊脚但是走过的每一步都成为了人生精进的基石,他以一种笨拙的精神,持续奋斗,从笨人到圣人。

读后我对于他本人性格特点的变化做了疏通,在反观他所做的每件事就会豁然通透。曾国藩很注重处理人际关系,先是修正自己的性格,从乍到北京时的洋洋自得,和别人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口角,但每天他都会写日记来反省自己,从而自己的性格也越来越平和。他愿意为自己的社交付出,广交好友。再后来带领湘军性格也更加妥协,更加协和,他与沈葆桢上下级之间的包容。面对李鸿章对于自己利益问题寸步不让但也在晚年将自己接班人的位置传给他。他是不拘小节,为人从容。

虽然他交友广泛,但他从不越界,与朋友之间保持着一个良好的尺度,他不会与一个人情同手足患难与共,不然自己易受牵连。他一生做事谨慎懂得规避风险,例如当他与肃顺、穆彰阿的交往也是很有分寸,属于是正常的工作范围所以他才不会一同倒台。

从社交角度来判断他从容且从不轻信他人。再从做事角度看,曾国藩没有什么心眼,不懂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总是表里如一。对于本不是他的职务:练湘军时毫不懈怠。他回拒了皇帝办一支民军的旨意,招募了两万人花了几年练成一支湘军。如此可见曾国藩做事的特点就是从最基础的地方做起。

曾国藩做的这么多事情中最令我感慨的是他对后辈们的培养,那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李鸿章了。在那个年代以权贵称官而培养年轻人为自己效力是非常必要的,他与同时期更多人只想着自己的地位和能力相比下更加谋虑深远。

曾国藩是一个很有大局,很坚韧的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他的事业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面对多次挫折也都咬牙坚持。对于自己的智商平常,体弱多病但也靠自己的努力夺得权威巩固地位。

书中大多都是都对曾国藩一生所为进行描摹,且赞美也是占大比。不能靠“卖国”来否定他,历史见证了他靠自己攀登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如作者所说,曾国藩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个偶像。

篇六: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

“曾文正者,岂唯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物也已。岂唯我国,亦全世界不睹之大人也。”这是梁启超评价曾国藩的一句话。拜读完《曾国藩传》,我逐渐了解了曾国藩61年的人生的艰辛、苦楚,与奋斗中铸就的篇章。纵使他有负面的性格缺陷,其对国家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仍值得称道。

从湖南的边缘山村走出,考7次科举终于斩获进士,官至二品。而后在国难当头之际弃笔从戎,自建湘军,为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做出卓越贡献,为清朝鞠躬尽瘁,终在两江总督之任上病死。短短几行字,概括了他苦难的一生,但无法概括他的精神。

大凡提到曾国藩,很多人想到的是“拙”。从十六年寒窗苦读落榜六次还被考官评价为“文理不通”,与后来围攻安庆时采取“修墙”的笨拙作战方式,还是传闻中比梁上小偷背书更慢的故事,都可见曾国藩的“拙”。然而,笨拙并没有阻拦他的步伐,反而成为了他独特的优势和契机。因为他时刻督促自己坚持,用矢志不渝的态度和毅力攻克难关,他造就了一手创办的湘军的坚定的信念与战意,拥有大心脏、大气度。才能在困难面前从容镇定。

曾国藩之所以成功,还因为他的“律”,即严于律己,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他每日读经卷,记日记,总结工作。这个习惯伴随了他一辈子。他在日记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而改正,这种方法放在现在依旧难有人长期坚持。在被咸丰皇帝解除兵权中的几年,他不断反思,意识到自己锋芒过露,总是怀有强烈的道德优越感,办事过于耿直,容易引起反感。于是他改正自我,再出山时,待人接物,判若两人。正是这种自省的习惯,曾国藩身上的弊病能日益减少,最终向他梦想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人转变。

另外然我感到钦佩的是曾国藩“忍”的能力。初建湘军时军人抱怨不断,甚至把事闹到了巡抚衙门。但即使他成了湖南官场的笑话,许多人落井下石,可他留下“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的话,选出一千多人带去衡阳,一心练兵,形成了湘军的雏形。试想如果当时他直接对薄公堂,也就不会有后来名垂青史的曾国藩了,只有他经历了靖港惨败,九江惨败,忍辱负重,才有后来一场场的大胜。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是逆天改命的过程,也是不断斗争的过程。他与新任的咸丰皇帝斗争,不断违背君命作战;与自身的笨拙斗争,真正诠释了“勤能补拙”的道理;与曾经看中但恩将仇报的沈葆桢为军粮之事斗争;和自己身体的孱弱斗争。昔日讥讽过他的人,最终看到了他在不断斗争中崛起,成为晚晴四大名臣之首。

当然,曾国藩也并非完人。在攻打太平天国运动时对士兵过于残忍的杀害,处理天津教会事件时对英法列强的偏袒,被很多人视为卖国的行径。但无可否认的是,他在反抗中国的没落和对洋务运动等强国运动的贡献无人能及,所以功大于过。同时他又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对圣人之道上有极高的追求,对母亲、兄弟关爱,时刻心系家族和国家,直到完成事业,为中华民族鞠躬尽瘁。

合上书本,仿佛见证了传奇的落幕。这位晚清功臣,用行动诠释了天资不是成功的关键,直达顶峰的信心、忍辱负重的信念、严于律己的信条才是。这样的精神,激励着各族人民奋勇向前。

此之为曾国藩。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