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大作】麦格最长读后感——中国文脉(下)3000字作文

来源:笔趣写作网 1.46W

【万字大作】麦格最长读后感——中国文脉(下)3000字

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漫游,他到达了当时所有能到达的地方,对中国文化有了较深的感悟,以后才能写出《史记》。

他的影响很深远。他让中华民族明白了历史的重要性,使绝大多数人没有成为“不肖子孙”。当人们在做大事时总能想起他。中国文脉才没有中断。

他在创作《史记》。创建“以史立身”、“以人为本”的传统中忍受着“腐刑”的奇耻大辱和痛苦。大多数遭遇这样刑罚的人都选择了自杀,但他活下来,要唤醒中华民族的雄风。

第九章《那一家》,讲述了曹操的家庭。

可他的诗,是最少受到质疑和丑化的。在当时,曹操可以说是最有才华的诗人,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文学家。他的诗,干净朴实、简约精悍、铿锵有力。个人认为曹操不一定是奸臣

第十章《魏晋绝响》,讲诉了魏晋时期落寞的文学。

他脱离了世俗,在当时是一种新风气。

但嵇康厌恶黑暗的官场,所以被小人陷害。这个小人,就是之前想要巴结嵇康的钟会。

当时的社会十分灰暗,中国文脉没落了。

第十一章《田园何处》,讲述了大文学家陶渊明的故事。

他不追逐名利,向往平淡的生活。对他来说,功名已经没有意义了。他与世无争,自然就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没有危险。他也不在乎他人的看法,过自己的生活。相对于魏晋名士而言,他的行为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不是为了显摆。

他写下的《桃花源记》,体现了他向往自然的精神。他希望做到真正的与世隔绝,可现在的条件不允许他。现实的社会必定是不能抛弃的。后果很可能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生活不下去。

一个游牧民族——鲜卑族,统治了中国,国号为“魏”。可他们是游牧民族,却不能使中原的沃土作废。于是,鲜卑族在文明上被汉族打败了,而且还很彻底。他们的文化被汉化了,成为了汉族文化的一部分。而汉文化也有了豪迈之气。

佛教能够传入中国,已经是一个奇迹。当中有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阻隔,而中国当时又有极其丰厚的文化。

佛教传入后,东汉和魏晋南北朝的大多数统治者是欢迎佛教的。因为他们认为佛教可以使天下太平,统治者们的座位自然也就稳定了。特别在南北朝时期,光是北朝末年,就有三万多座寺庙,两百多万僧尼。

佛教之所以能够吸引广大中国人,是因为它有独特的魅力。它对世间人生集中关注,深入剖析。它也干净利落,一上来就是断言。它还有切实的参与原则;强大的红发团队。这是这四点,补充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生存方式上的乏力。

第十四章《仰望长安》,讲述了辉煌的长安城。

当时的长安座位唐朝的首都,吸引了大量外国人。而长安有欢迎其他文明,自然外国人就愿意待在这里了。而不是像同时的欧洲,处处排斥、杀害“异教徒”,他国的文明一律不接受,才有了欧洲中世纪黑暗的时期。

现在所说的梦回长安,其实都是虚伪的。现在的国人都拒绝异族文化。“不过洋节日”、“必须穿汉服”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凡事有度,不少人过分追捧,我认为这也是不对的。

唐诗是中国文化的精粹,作者认为他比外国的诗更真实。

唐诗最好的是李白的诗。他的风格是“陌生”。而李白有小孩般的天真,仿佛比晚辈杜甫要年轻了。他和杜甫结为好友,可惜没过多久就分离了,还是永决。

果然,李白完全被没有弄明白的政治泥潭拖下了。好在皇帝发布了赦令,李白才没有流放。他写下了着名的、耳目能详的《早发白帝城》。

还是小人,还是虚伪的政治。小人对杜甫、李白等人的好友房琯陷害,仅仅为了争夺虚伪的权利。有几位诗人受到牵连,被贬到了破败不堪的地方。

唐代也还有几位大诗人,比如王维。他的处境比李白好多了。但后来的他丧母丧妻,又而信任他的张九龄又被奸臣李林甫替代。他在这之后写出了大量传世好诗。

后来又出现了几位大诗人。正是唐朝的诗人,才成就了中华民族迈向美的天域的里程碑。

第十六章《乱麻蕴藏》,讲述了宋代的历史。

宋朝在乱局中建立。可是宋朝在军事上频频失利。辽、西夏、金等大国对宋朝虎视眈眈。

宋朝有许多着名的作品,城市又比唐朝的长安大许多,有比长安繁荣。当时宋朝当之无愧是世界最繁华的所在。它经历了几次重大改革,才能如此。

当时有两位热衷抗战的诗人,就是陆游和辛弃疾。

第十五章《陌生人》,讲述了耶律楚材的故事。

蒙古帝国和中亚大国花刺子摸开兵见仗,因为花刺子摸的国王杀了元朝的使者和商队。这可是极大的屈辱!成吉思汗哪能受得了,下令征服这个国家。为了追杀不断逃亡国王和他的后代,蒙古帝国的手段越来越残忍,越来越血腥,好端端的城市,一半成为了坟墓。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等词语显得太苍白无力了。

耶律楚材做了几件大事:任命了主要助手,使蒙古政权从游牧改为农耕,约束军队不乱杀人,将军政和民政分开,以经济为主轴实行社会管理,将奴隶变成平民,以儒家经典办学招士……

《富春山居图》被烧成两半,可这两半竟然分别了。这两半画的经历很坎坷,一半被认为是赝品,另一半被埋没,经过了几百年的时光,几代人的努力,它们,才重逢。不少人对它们痴狂。

他籍贯不清、姓氏不明、职场平庸、又做过牢。他经历坎坷,幼年丧失双亲,给一位黄姓老人做养子,他才有了后来的名字。青年时期他的画也不错,不同的风格都被他学会了。他做了小官,因上司牵连入狱。

《富春山居图》是一座里程碑。

文化开始没落,这是个危机,而且现在越来越严重。这都是因为文化专制主义。

而书中的注释也必须由莫人注释,否则算是异端。

到了清朝,这种“告密者”更多了。一旦有人有所作为,便立刻封杀、辱骂,甚至他人与死地。而儒家“知识”分子更是看不起任何人,把所有人都说丑,把自己说的高高在上。可他们没有真才实学,全都是庸才。等到要做实事了,一个个呆若木鸡,傻傻的站在那里。真可恨。

在明清,小说和戏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弥补了中国文化的空白。而《红楼梦》像史记一样,至今都不可超越。而戏曲界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作家。

这时小人更多了,以至于要用最后一单元才能讲完。这些人经常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就像前文研究甲骨文和国学的罗振玉,最后成了汉奸。这些小人是中国文脉的天敌,有几次差点扼杀了中国文脉。

第十八章《十万进士》,讲述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坏处后来才显现。

而那些进士,有很多都变得趾高气扬,斜眼看人,极大的破坏了社会风气。

于是许多文人就有了伺机心理、骑墙驾驶、矫情倾向。这些人十分努力,然而进士却遥不可及;有人变得虚伪,既没有政治管理能力,又没有文化品位;有人为了没有考进的颜面,居然断去了亲缘关系。

有人说科举制度中“推荐”很不公平,但我认为有时也有用,不能全盘否定。通过“推荐”,涌现出了一大批文豪:李商隐、杜牧、王维、白居易等等。

考官对学生不信任,社会对考官不信任。有些人对考官威逼利诱,让他们“照顾”某人。不少人才华得不到舒展。学生有时会对好考官忘恩负义。而知恩图报的少之又少。学生如果有一个小错误,那么就会变成笑柄。同理,考官也是这样。一旦有了个小小的错误,名声不保。而且他们极力避免失误。可越是避免,越是分辨不出真假。而考官耻于下问,常常闹笑话。如“两槐夹井”等

科举考试在清朝使庸才得到晋升,使真正能够给中国带来新的活力的人被贬低。

第十九章终结篇《大地小人》,讲述了玷污集体人格的小人。

这种小人看不惯美好,总是想要破坏;小人总要接触权利;小人不怕麻烦;小人办事效率高;小人不会放过受害者;小人需要同情;小人用谣言制造气氛;小人最终控制不了局势。

小人可以和社会下层的恶奴、乞丐、流氓、文痞相呼应。

乞丐自我不劳动,以“弱小”博取他人的同情心,占有他人的钱财。这种人很最虚伪,但不是最狠。

文痞是带着“文化面具”的各种小人。他们没有文化,却生成自己有,很可恨。他们攻击他人,而攻击没有依据,全是编造的。又装的嫉恶如仇、慷慨激昂。这,才是最虚伪的人,最可怕的人。前文中的“告密者”、“文化鹰犬”就是他们。他们将真正的文人、真正的好人打入文字狱,又在文化大革命大闹一番,杀害了不少人。真令人发指!

没有办法消除小人,但我们可以不做这类人。如果我们告诉他人小人是怎样的,或许做小人的就会变少了。而小人也可以拯救,只要我们能做到感化他们。

初一:小学生2010

小学作,不喜勿喷。下集是六千字。慢读。

第八章《历史母本》,讲述的是司马迁编写《史记》的故事。

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一部伟大的着作。它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以后这样类型的史书都纷纷效仿《史记》。正如作者所说,《史记》是中国文脉上第一座也是至今无法逾越的高峰。

他开创了以人物传记为主干写历史的局面。以往都是以事件的纪年为线索。而司马迁的《史记》高明之处就在于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的性格、情感。这样的《史记》十分生动,也成为了中国人集体人格的重要部件。

他对文化的贡献超过了那些皇帝,令作者钦佩。

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其中曹操的魏国最为强盛。可他最后失败了,没能统一中国,所以他被人丑化。

曹操的儿子中,最有文学才华的是曹植和曹丕。其实曹丕也许没有想要害死曹植,可能是传说罢了。而曹丕在皇帝中文学排第二。同样,曹植也有比曹丕更杰出的成就。

在魏晋时期,大多数文人志士都被杀。官员们都在争夺权力。这时,出了一位大文学家阮籍。他不拘礼节,而且对待官场也很随意。但是他很真诚。在那时,大家都很虚伪,“笑里藏刀”、“兔死狐悲”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我个人有过似曾相识的感觉。好比有欠缺的地方,自己也会完善。但有人就硬要说出来不留面子,我一改,又觉得做作,下不来台。

在阮籍吊唁母亲的时候,他遇到了将来的终身好友,嵇康。嵇康同阮籍一样不拘礼节,而且他也有很大的文学才华,和阮籍同名。

后来,阮籍也在悲痛和无奈中死去了。

在那个喧嚣、黑暗的魏晋时期,唯独陶渊明追求自然、清净。他崇尚田园生活。

他似乎和外界断去了联系,没有收到多少关注,这正是他想要的。

第十二章《走向大唐》,讲述了北魏文化的发展。

从北魏开始,中国大量吸收其他国家文化,几乎集中了世界各地重要文化的精粹。这为大唐文化做铺垫。

第十三章《佛教的事》,讲述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历史。

在汉明帝在位期间,佛教就传入了,译经也开始了。为了佛教的发展,由东向西继续取经,由西向东不断送经。而送经的僧人,则成了统治者争夺的对象。许多国家为了得到重要的佛教学者不惜发动战争。

但是佛教在发展中和中国的传统和政治不和,经历了三次大灾难。可是作者并不认为佛教是错的。

不过现在,有些人拜佛都是带着“功利主义”的,成为了求福的手段。而不少佛学大师讲解的经文也很难让人读懂。

长安在当时无疑是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城市,而且远远超过其他城市。

虽然他们在其他地区互相排斥、迫害,但在长安,仇敌成为朋友,大家和平共处。

第十五章《唐诗几男子》,讲述了唐朝的诗人。

不少文学史总是认为诗人和诗的数量是重要的。其实不是。诗再多,却没有质量,那样真的好?

在安史之乱期间,诗人们显得可笑、可怜。朝廷正处在危难之时,希望李白出任做官。可他的妻子知道,李白不适合做官,缺乏做官的条件和能力。

而杜甫此时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流亡的朝廷。可没一个月,不懂政事的诗人就出事了。

杜甫正是在这样环境下,创建了中国最完整的“同情语法”。

果然,还是安史之乱。他被安禄山俘虏了,还强迫做官。后来朝廷反攻大获全胜,本来是要被处死的,但是他在被逼迫做官时写了一首反对叛贼的诗。虽然没有多少人知道,但是还是悄悄传到皇帝的耳朵里。又因为弟弟是有功之将,才平安无事。

宋代的历史很乱,像一团乱麻,很难梳理。

虽然如此,它的文明生态非常好,当时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比不上它。它繁荣、富庶、高雅、精致、开明。

而文人的生活也比其他朝代好的多。不少大文学家都任了较高的职位。正是他们,宋朝才能改革。宋朝上下散布着浓郁的文化气氛。在宋朝之后,高水准的哲学派别就出现了。这时的文化繁荣相当于诸子百家和古希腊哲学。

后来的宋朝沦陷了,被善战的成吉思汗带领的蒙古族推倒了——不费吹灰之力。成吉思汗又统一了亚洲和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不过钓鱼城竟能死守四十年,蒙古帝国才没能向非洲进军。

耶律楚材被成吉思汗俘虏,成吉思汗没有杀他,反而对他很尊敬,给他重要的官职。两人结为好友。耶律楚材精通汉语,能写一首好诗,这在少数民族中可是非常罕见的。

就在这时,丘处机被成吉思汗请来,耶律楚材和丘处机都认为西征已经失去必要性,不能在继续屠杀了。于是耶律楚材找了个借口,让成吉思汗停止征战。

他似乎能为任何一个民族服务,似乎没有“爱国情怀”。他认为四海皆兄弟。他一生兼承儒家文化和汉传佛教。

第十六章《断裂》,讲述了名画《富春山居图》的故事。

这幅画的作者黄公望,曾经是宋朝宫廷画院画师,待遇优厚。正在这个节骨眼上,宋朝灭亡了,这位画家被贬到社会最底层。他似乎到了“最倒霉”的时期:没有了地位,没有了关注,没有了财富……可陪伴他的,最能安慰他的,还有《富春山居图》。正是这样的条件,才能让他做出这样好的画。这幅画有生命的私语、生态的纯净、精神的舒展、笔墨的洒脱。而宫廷画院的画缺少的正是这些。

他的生活很奇怪,不过这样的“奇怪”都是围绕着观察风景的,这为他以后的作画增添了素材。

第十七章《六百年郁闷》,讲述了明清的文化历史。

这样,文人就成了朝廷的工具,甚至成为了没有才华的文人。因为话语被统一,才华被限制,久而久之就成了庸才。朱元璋又修建了文字狱,把文人关在里面折磨,其中不仅有不服他的,还有奉承他的人。后来统一杀光。这些当然是“告密者”的“功劳”,后来的这些“告密者”也在文化大革命中杀害了不少好人。他们咬文嚼字,有理也变成没理。就算是浑身上下都是嘴,也说不过他们。当然,我是痛恨他们的。

而这时出现了王阳明。终于出现了一位正义的大学者了。他对儒学做了不同的的注释,暂时改变了这种腐朽的格局。可人不能永生,文化就没能重振。

以上的这些小人我十分仇恨,他们大大拖延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是社会和文化的毒瘤。这种人现在也有。

现代,中国文脉依然没落,只有破解甲骨文和推广白话文两件大事。而对文化有杰出贡献的相比过去已是凤毛麟角。

这与原题相呼应了,从明朝开始到现在的六百年里,中国文脉一直没落,实在令人郁闷。

终于能发泄我心中对小人的怨恨了。

科举制度可以,使中华文明维持秩序,提升了社会崇尚文化的气氛。这好是好,但这样一来就使中国文化受到政治的控制,成为官场的附庸。这不,“政脉”得手了,成功绑架“文脉”。而文人经过科举制度就变了,变得喜欢投机、巴结、矫情、为了争夺官位,争的你死我活。这样,小人就出现了。

有些科举制度选出的进士,大多没什么学问,只是会奉承,懂官场罢了。

而没有考进的人就不那么幸运了,许多人被迫背井离乡,考了一辈子的试,到头来一场空,还终日不得和家人相见。如果五十岁考进了进士,那算是幸运的。而这些人的亲人,也被人瞧不起。极其重要的集体心理人格居然急剧退化。

科举制度整治过两次,却只有一次成功。

在宋代,科举制度得到改善,变得公平公正。可是有人作弊,尽管他们是合格的。于是到了明代,搜查就变成赤裸裸的羞辱了。让文人脱得一丝不挂,甚至去翻找他的隐私。这真是可笑。这是出现了为他人考试的“枪手”。但这些人到了清代就受了不少苦。

科举考试的内容给了科举考试本身最后的致命一击,使它被废除。考试内容越来越僵硬。

终于,科举制度被废除了。

这群小人是最善变的,他们什么都不负责,什么都显得不明确。举个例子:这些小人没有立场,刚才还是这样,等你想要抨击他们,他们便改口抨击自己这类人。就像鲁迅和郭沫若的关系一样。这些小人也许不是那么歹毒。

但看到这里,我发现作者说小人不歹毒是其实是一种宽容。但不管是不是我太固执了,我觉得他们就是歹毒。小人都是虚伪的,害死了不少人,谁对他产生威胁就立刻铲除,置于死地。我痛恨这种人。

恶奴没有资本,却依仗主人的声名欺辱别人,在主人失势后想要自己做主,把主人吞食。这种人最恶毒。

流氓是恶奴和乞丐走投无路的结果。这种人已经不在乎一切,自然“脸皮厚”了。他们不懂得羞臊。这种人最无耻。

为什么小人屡屡得手?主要有几点:我们一般不会注意到没有立场的人,所以小人可以讨好两端;小人会说我们想要听的话,会说好话;小人会把我们拖下水,说我们是他们的同类;有人不是小人,却在政治上用小人的手段;小人有帮凶,而这些人仅仅有些小人情绪罢了,有些人还是能回归正常人的队伍的,另外的就变成了真正的小人。

(完)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