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伴孔子过大年作文

来源:笔趣写作网 3.25W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一年级》开篇有这样一句话,“传说中最早的学校其实是森林,最早的老师也不知道是老师,只是坐在树下休息的时候顺便讲故事,久而久之,那些想听他讲故事的人,就被认为是学生了。”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当我捧起《论语》时,就好像坐在杏坛之下,白果树旁,听圣人谆谆的教导,如沐春风,心灵在激荡中得到慰籍。

我伴孔子过大年作文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本书字字珠玑,比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情绪,做任何事就能够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能够当我老师的人,这句话让我学会了谦逊,知道了“见贤思齐”的内涵,懂得了人无完人、人人皆有闪光的的道理。在我自大、骄傲时能低下高傲的头、弯下不可一世的胸膛,虚心向他人学习,让我变得充实;发现他人的缺点,让我学会了自省。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触很多的人,而每个人都有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这些人亦可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吧,就有篮球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是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用心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务必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首位,其次才是文化学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话要讲究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由此可见,孔子认为在学习知识之前应先尽孝道,这也正好证明了“孝”在孔子心中地位之高了。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即: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能够说是尽到孝了。曰:事父母能竭其力,讲的是:做子女的侍奉自我的父母应竭尽心尽力。孔子主张人们恪守长辈与幼辈之礼,这种当时社会上的尽孝之举如今似乎逐步褪色。不少学生认为家长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于是社会上出现漠视父母的案例居然不足为怪。我们要明白,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位学生的自觉行为。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为此,许多学校教育阵地慢慢兴起了孝道教育,指导学生学会关爱,体贴自我的父母,学会感恩,构成一个健康的人格。我校在寒假期间,要求学生每一天为父母至少做一项家务;过新年的时候向父母说一两句祝福的话等等。这都是学校为了点燃学生心中对父母关爱之情的点滴举措。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成绩更加重要。《论语》目前没有让我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打开《论语》,犹如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正坐在杏坛边,白果树下,倾听圣人的谆谆教导,那一句句话如甘甜的露滋润着我的心田,净化着我的灵魂。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应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要对所有的人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要假若发现了自我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务必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就应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论语》,孔子,传颂千秋万代;《论语》,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本书,谢谢你与我同行!

今年,我伴孔子过大年。

热门标签